|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特异性HCV抗原增殖反应 |
|
窦骏 刘克洲 陈智 沃建尔 何南祥 徐陈槐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发病机制和机体对HCV的免疫应答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为此,我们研究了丙型肝炎(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HCV特异性抗原的增殖反应,从细胞免疫的角度分析机体抗HCV免疫功能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1995年7月~1997年1月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及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急、慢性HC患者24例,其中急性3例,慢性21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5岁~65岁。诊断依据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 二、材料 (一) 抗原 HCV CP9、NS4合成肽、C、E1、E2、NS3基因重组抗原分别由本所、北京医科大学、北京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二) 抗体 1. 鼠抗人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抗CD4+、抗CD8+、异硫氰酸(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购于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用于荧光显微镜检测CD4+、CD8+细胞表型。 2. FITC-抗-CD4+、FITC-抗-CD8+鼠抗人McAb,购于北京医科大学McAb研究室,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验CD4+、CD8+细胞表型。 三、方法 (一) HCV RNA、抗-HCV检测 按常规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和放射免疫方法进行。 (二) PBMC对HCV抗原的增殖反应 常规分离PBMC,调细胞浓度为2×106/ ml,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加入2×105细胞,每一实验组共设5个复孔,其中4个复孔加入同一HCV抗原。对照组不加抗,阳性对照组加PHA,均设3个复孔(不做CD4+、CD8+细胞表型检测时,实验组仅设3个复孔,其余相同)。温育6天后取加入HCV抗原和未加抗原的细胞各1孔,用荧光显微镜/FACS检测PBMC在抗原刺激前后CD4+、CD8+细胞表型百分率,余3孔加3H-TdR 0.5μCi/孔,继续培养16~18小时收集细胞,在液闪计数仪上测cpm,以刺激指数(SI)表示PBMC对HCV抗原的增殖反应,并以SI≥2.1为阳性[1]。
(三) 荧光显微镜、FACS检测CD4+、CD8+细胞表型 按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试剂盒说明书和参考文献[2]方法分别操作。 (四) 统计方法 t检验和F检验。
结果
一、HC患者PBMC对不同剂量合成肽增殖反应 不同剂量合成肽刺激HC患者PBMC的增殖反应不同,随着抗原剂量加大,PBMC的增殖反应愈加明显,但每孔加入8μg或12μg时CP9的SI分别为1.72和1.75;NS4的SI分别为1.68和1.73经t检验,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正常人PBMC对CP9、NS4抗原的刺激后,均未出现明显增殖反应。 二、HC患者PBMC对不同HCV抗原的增殖反应 见表1。按PBMC出现增殖反应SI≥2.1的比例,在各抗原间依次为26.7%(C)、25%(CP9)、18.2%(E1)、18.2%(E2)、16.7%(NS4)和9.1%(NS3),其中C区抗原引起PBMC的增殖反应最为明显。2例急性HC患者的PBMC对HCV不同区抗原均出现阳性增殖反应,且血清HCV RNA阴转伴ALT正常。
表1 HC患者PBMC对不同HCV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
患者 年龄 性别 ALT 抗- HCV HCV RNA 基因 型 PBMC增殖反应(SI) 合成肽 重组抗原 PHA CP9 NS4 C E1 E2 NS3 1 65 M A + + Ⅱ 1.10 1.05 5.96 2* 37 F N + - Ⅱ 2.27 2.13 7.20 3 28 M A + + Ⅱ 1.46 1.55 6.29 4 48 M N + + Ⅲ 1.81 1.85 12.68 5 54 F A + + Ⅱ 2.79 1.13 12.15 6 28 M A + + Ⅰ/Ⅱ 1.80 2.03 14.00 7 61 M NT + - Ⅱ[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重庆首发艾滋病一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利用免疫聚合酶链反应探讨HBsAg阴性 HBV DNA阳性的形成原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