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皮肌炎的预后及随访 |
|
卢燕 马松春 何晓琥
我院近15年住院确诊小儿皮肌炎(JDM)79例,近期我们对病人的远期疗效进行随访,其中配合随访者53例,现将随访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病例为1977年—1992年住院治疗的79例确诊皮肌炎病人,进行门诊随访及信件追访,配合随访者53例。其中随访5~10年19例,11~15年24例,16~20年10例。病人分为A组(规则治疗组)、B组(不规则治疗或自行停药组)进行疗效分析。 1.2 诊断标准:有典型皮疹及四肢近端肌无力表现,经血清肌酶、肌电图或肌活检证实,符合Bohan提出的诊断标准〔1〕。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卫生部药政局《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治疗风湿病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综合评价判定疗效。临床缓解: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主要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进步:症状、体征减轻,实验室主要指标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与其他指标无明显改善。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随访的53例中女32例,男21例。<3岁4例,4~6岁13例,7~10岁17例,11~14岁19例,最小1例年龄2岁。病程<4个月25例,5个月~1年21例,1~2年4例,>2年3例,最短1例发病1个月就诊,最长1例发病4年后就诊。全部病人均有典型皮疹及四肢近端肌无力表现,其中下蹲困难36例,步行困难32例,握力下降28例,吞咽困难13例,发音困难4例,呼吸困难2例。 2.1.2 实验室检查:48例病人检测了CPK 25例异常,45例检测了LDH 40例异常,47例检测了AST 23例异常,37例作了肌电图检查,35例表现为肌原性损害,28例病人作了皮肤肌肉活检,26例经病理检测证实为皮肌炎。 2.2 随访结果 2.2.1 随诊时间:全部病人随访时间最短为5年,最长20年,平均随访12.1年。53例中存活49例,现年龄12~15岁8例,16~20岁14例,21~25岁15例,26~30岁9例,>30岁3例。A组病人36例,均定期来我院门诊随诊,在医生指导下规则用药。B组17例,出院后不能坚持门诊治疗,皮质类固醇服药不规则或自动停药。不能来院随诊者采用信件进行追访。A组治疗时间平均(3.6±2.8)年,缓解时间为(2.8±2.1)年;B组治疗时间平均(2.8±2.6)年,缓解时间为(4.9±2.8)年。 2.2.2 病情转归情况:见表1。
表1 病情恢复情况比较
n 缓解 进步 无效 死亡 n % n % n % n % A组 36 30 83.3 2 5.6 3 8.3 1 2.8 B组 17 7 41.2 3 17.6 3 17.6 4 23.5 合 计 53 37 69.8 5 9.4 6 11.3 5 9.4
以Ridit方法RB=0.5,RA=0.252,95%的可信限为0.252±0.096,不包括0.5在内,P<0.05,提示A组恢复情况优于B组。 A组死亡1例,经治疗病情缓解,肌力明显改善,由于病毒感染导致暴发性心肌炎死亡。B组死亡4例,2例病程短于4个月,2例病程在一年以上。其中3例分别于住院第10、17、22天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出院时四肢无力,不能吞咽,出院7天后死亡,另2例出院时拒绝带泼尼松,分别于出院3个月、3年病情加重,呼吸肌麻痹死亡。第4例经治疗病情缓解出院,5个月后自行停服泼尼松,最终死亡。 2.3 后遗症状发生情况:见表2。 表2 后遗症状比较
n 钙化 关节挛缩 肌肉萎缩 下蹲困难 握力下降 n % n % n % n % n % A组 36 10 27.8 3 8.3 4 11.1 3 8.3 3 8.3 B组 17 9 52.9 5 29.4 8 47.0 5 29.4 4 23.5 合计 53 19 8 12 8 7
A组后遗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由于例数较少,未作统计学处理。 3 讨 论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检测及其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由三个个案报道引发的思考 论血管炎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