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细胞间粘附分子

李荣山 梁秀彬 王利华 于为民 黄晓光

  迄今为止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与自身免疫性疾
  作者单位: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病发病机制的关系〔1〕。本文拟通过观察ICAM-1在不同病理类型LN中的表达变化,来分析ICAM-1与LN发病之间的关系,以及ICAM-1表达的变化与LN各种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1995年6月—1998年6月我院住院LN患者28例,其中男3例,女25例,年龄为17~52岁,平均年龄(30.8±4.1)岁,病程为3个月~3年。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2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并且在入选前四周内均未接受大剂量激素以及甲基强的松龙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1.2 标本采集与分组:入选病例于入院后全部行肾组织活检术留取肾组织,并经光镜及免疫荧光检查后按世界卫生组织对LN规定的病理分类标准来区分其病理类型。其中Ⅱ型6例、Ⅲ型8例、Ⅳ型10例、Ⅴ型4例,分别设为实验的四个组。正常对照组选用肾肿瘤手术时远离肾肿瘤病灶处的肾组织标本,共6例。所取肾组织标本全部冻存于液氮中备用。同时设有空白对照组,即在实验中不加入肾组织。
1.3 肾组织RNA的提取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肾组织RNA的提取按Chomczynski等〔2〕的方法进行,即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抽提。10 μg总RNA用作cDNA合成,50 μl反应体系中包括5 XRT buffer 10 μl、2.5 mmol/L dNTP(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5 μl、RNasin 0.5 μl、AMV反转录酶1 μl、随机引物1 μl,42 ℃孵育1小时后,95 ℃灭活5分钟终止反应。特异性引物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所基因工程中心合成,其中人ICAM-1的引物序列(234 bp):5′-TATGGCAACGACTCCTTCT-3′,5′-CTGTCACCTCGGTCCCTTCT-3′;人β-Actin作为看家基因,其引物序列(320 bp):5′-GCATGGAGTCCTGTGGCAT-3′,5′-CTAGAAGCATTTGCGGTGG3′。PCR反应混合物(终体积50 μl)包括:cDNA 10 μl、2.5 mmol/L dNTP 4 μl、引物各2 μl、10Xbuffer 5 μl、Taq DNA聚合酶1 μl。以引物各自的条件进行PCR扩增,β-Actin的扩增条件是94 ℃ 1分钟、64 ℃ 1分钟、72 ℃ 1分钟,共35个循环:ICAM-1的扩增条件是94 ℃ 1分钟、55 ℃ 1 分钟、72 ℃ 1分钟,共35个循环。扩增产物经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啶染色后,用GCT-7500紫外凝胶分析系统照相分析,并且用激光密度扫描仪定量测定各条带吸光度值,ICAM-1 mRNA相对含量ICAM-1条带积分吸光度值(A)/β-Actin(A)值表示。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以β-Actin为内参照,用激光密度扫描仪定量测定各条带吸光度值,计算相对比值(见表1)。

表1 ICAM-1在不同病理类型LN中的表达变化


组别 例数 ICAM-1表达量 P值
空白对照组  6 0
正常对照组  6  42.44±13.42
Ⅱ型组  6  98.13±23.54 <0.05
Ⅲ型组  8 187.35±25.06 <0.01
Ⅳ型组 10 236.87±15.49 <0.01
Ⅴ型组  4 177.97±21.73 <0.01


3 讨   论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脓毒血症病人多形核粒细胞变形性的观察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肾细胞
    内毒素诱导的肝细胞及枯否细胞凋亡与肝
    纤维粘连蛋白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
    衰老真皮成纤维细胞胶原基因调控研究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兔关节软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免疫
    咪唑安定及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细胞电生理
    布洛芬对创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左旋咪唑对氯胺酮麻醉家兔红细胞免疫功
    一氧化氮对肺泡巨噬细胞致炎效应的调节
    CD150在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体外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