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体促甲状腺素瘤 附三例报告 |
|
张黔丽 巴建明 陆菊明
垂体促甲状腺素(TSH)瘤是由于垂体分泌TSH肿瘤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截止1996年,国外文献报告的垂体TSH瘤280例〔1〕,我国仅施氏报告一例〔2〕。由于垂体分泌TSH瘤所致的甲亢在临床上极少见,常引起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随着高敏感度TSH检测技术的发展,垂体TSH瘤的诊断病例逐渐增多。1992~1997年间我院确诊垂体TSH瘤3例,现报告如下: 一、病例报告 例1:女性,51岁,因反复心悸、怕热、多汗、消瘦16年,加重半月于1992年10月29日入院。1976年5月出现怕热、多汗、心悸、消瘦等,在当地医院查甲状腺Ⅱ度大,基础代谢率+360%,诊断为“甲亢”,予他巴唑10mg tid,治疗3个月无效。于1977年6月在该院行甲状腺部份切除术,术后心悸、怕热等症状有所减轻。1985年后上述症状加重。1990年8月因颈部增粗,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甲状腺腺瘤(左)”,并行腺瘤切除术,术后症状有所缓解,1992年10月因心悸、怕热等症状加重,来我院查血TT3 3.9nmol/L(正常范围1.4~2.9nmol/L),TT4 215.4nmol/L(正常范围73~165nmol/L),诊断为“甲亢”收入院。病程中无头痛、视野缺损、溢乳。查体:皮肤潮湿,无突眼及视野障碍,甲状腺左叶未扪及,右叶Ⅲ度肿大,质中,表面光滑,无结节及杂音,心率120次/分,律齐,无胫前粘液水肿,手颤征阳性。入院诊断: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入院后查TSH 8.7mU/L(免疫放射法,正常值0.4~3.7mU/L),CT检查示蝶鞍扩大,鞍内见1.5cm×1.5cm低密度影,鞍 底 骨质局 部破 坏。甲 状腺 131 I 摄取率 2h 52.7%,24h 77.2%。TRH兴奋试验:TSH 0分钟8.0mU/L,30分钟8.2mU/L,60分钟8.5mU/L,90分钟8.4mU/L。血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ACTH均正常。最后诊断:1.垂体TSH瘤;2.继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予生长抑素类似物(Sandostatin, SS)100~150μg/d,分次皮下注射4个月,T3、T4降至正常,症状缓解,停药2周,怕热、心悸等症状复发,复查TT3、TT4升高、TSH 15.2mU/L。于1993年4月16日行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病理诊断:垂体腺瘤,嫌色细胞性,伴灶性钙化。术后10天怕热、多汗、心悸等症状消失。术后第5周行垂体放疗,照射剂量为DT45Gy。术后半年甲亢症状消失,复查TT3、TT4正常、TSH 2.0mU/L。术后2年半复查T3、T4、TSH仍正常。 例2:男性,45岁,因怕热、多汗、心悸、消瘦6年于1993年6月14日入院。于1987年3月因怕热、多汗、心慌、消瘦,查甲状腺I度大,TT3 7.2nmol/L、TT4 279.5nmol/L,诊断“甲亢”予他巴唑10~30mg/d或丙基硫氧嘧啶100~300mg/d间断治疗6年,症状未缓解,甲状腺由I度增至Ⅲ度,质地中等偏硬。1993年3月本院门诊查TT3 7.6nmol/L、TT4 134.2nmol/L、TSH 57.2mU/L,MRI示蝶鞍明显扩大,鞍内见1.5cm×2.0cm质子密度异常信号影,垂体柄左移。近3年伴性功能障碍,无头痛、视野缺损、溢乳,无毛发稀少、手足增大等。查体:皮肤潮湿,无突眼及视野障碍,甲状腺Ⅲ度,质中偏硬,表面光滑无结节,无杂音,心率84次/分,律齐。无胫前粘液水肿。入院诊断:1.垂体TSH瘤;2.继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入院后查FT3 13.7pmol/L(正常范围2.2~6.8 pmol/L)、FT4 33.0pmol/L(正常范围10.3~25.7pmol/L),TT3 12.3nmol/L、TT4 228.9nmol/L、TSH 54.7mU/L。TRH兴奋试验:TSH 0分钟29.3mU/L,30分钟 28.8mU/L,60分钟 28.3 mU/L,90分钟 29.3mU/L。血PRL、FSH、LH、ACTH均正常。诊断为垂体TSH瘤,予Sandostatin 100~300μg/d分次皮下注射治疗15天,查TT3 1.9nmol/L,TT4 120.3nmol/L、TSH 2.9mU/L,甲亢症状消失,心率68次/分。继续巩固治疗30天,病情稳定,复查垂体MRI示鞍内肿瘤较治疗前稍缩小。当Sandostatin减至100μg/d,用药1周后,[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正常人和甲亢患者甲状腺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的反应 下一个医学论文: 库欣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的 陷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