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手术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
引起API降低甚至等于零; 表明体内抑制因子全部耗竭,此时作血栓弹力图表现为低凝状态,临床有出血表现。在56例人工心脏手术中已证实pinching现象常伴有DIC。手术后期pinching现象与DIC后期相平行。无DIC者有pinching现象时表明有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④四期: 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期(secondary fibrinolysis phase)。DIC后期表现为大量和弥漫性出血。血栓弹力图显示低凝状态伴有促凝血物质和抑制因子活性几乎完全缺乏, 血小板无功能, 纤溶系统活跃, α2-抗纤溶酶消失。治疗: 同二、 三期方法, 还必须加用抑肽酶125 000kIU或250 000kIU静注, 之后用500kIU/min静滴, 还可补充AT-Ⅲ和新鲜冷冻血浆。
3 动脉瘤修补手术
主动脉瘤手术技术已有显著改进, 但是有时因凝血障碍而发生大出血仍是一个紧急问题, Fine等首次报道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表现有DIC, 之后很多报道讨论主动脉瘤在手术前就存在有DIC。DIC是动脉瘤患者修补术后死亡原因之一。Sakakibara等[6]用111铟标记慢性主动脉瘤患者自身血小板来检测凝血因子消耗的部位。结果发现35/45例(78%)患者在主动脉瘤部位积聚大量放射性核素, 46%的患者有解剖学上的主动脉瘤, 有主动脉瘤而试验为阴性者仅12.5%, 故认为主动脉瘤患者临床发生DIC的概率很高,111铟标记血小板扫描技术在手术前对血小板消耗的定位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4 肝移植
世界各地开展了各种内脏器官移植: 肝、 心、 肾、 胰腺、 骨髓。在移植术中, 术后出血、 DIC均有报道。肝脏移植术中、 术后最易发生止凝血障碍, 是移植失败的原因之一。 4.1 无肝前期(麻醉诱导、 剖腹、 分离病肝) 少数患者血栓弹力图显示高凝状态, 这与手术创伤激活凝血系统或伴有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约10%~20%的肝硬化患者可发生纤溶亢进。 4.2 无肝期(起自病肝血流供应阻断) 本期常发生低血压、 休克、 代谢性酸中毒、 电解质紊乱、 低体温等使手术野渗血加重。由于缺乏肝脏清除已激活的凝血因子的能力, 部分患者发生典型的DIC, 表现为TAT增加,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Ⅱ、 Ⅴ、 Ⅷ、 Ⅹ和AT-Ⅲ降低。有报告7例原位肝移植者有4例呈典型DIC表现。由于血管损伤释放t-PA量增多, 部分病人有纤溶亢进,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血凝块溶解加速, α2-抗纤溶酶降低, 血栓弹力图示纤溶加速。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肝病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一个医学论文: 感染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