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肝病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48%~65%, 特异性高, 但有假阳性和假阴性。⑥D-二聚体(DD): 其阳性率为100%, 但特异性不高。⑦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增高, 其阳性率高达95%~99%。

3 诊断和鉴别诊断[3,4]

3.1 DIC的诊断 肝病并发DIC的诊断须符合下列条件:
  (1)诱发DIC的肝病往往较为严重, 常见于重症肝炎、 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移植和原发性肝癌晚期广泛转移等。
  (2)有广泛的出血症状, 如皮肤瘀斑、 鼻齿出血, 注射部位、 手术创面渗血难止, 消化道、 泌尿生殖器出血等。
  (3)实验室检查: ①PLT<50×109/L或进行性下降, 或有下列二项以上的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水平增高: β-TG、 PF4、 TXB2和P-选择素。②血浆Fg<1.0g/L或进行性下降。③血浆FⅧ∶C<0.50(必备)。④PT较正常对照值延长5秒以上, 或APTT延长10秒以上; ⑤3P试验阳性, 或血浆FDP>60mg/L, 或DD水平升高(阳性); ⑥血浆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水平升高: F1+2、 TAT、 FPA、 SFM等。
3.2 DIC前期(Pre-DIC)的诊断 见“DI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文。
3.3 DIC的鉴别诊断 肝病并发DIC须与肝病出血、 原发性纤溶症作鉴别, 见“DI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文。

4 防治措施[1,2,5]

4.1 DIC的预防 对严重肝病患者, 无论有无出血倾向, 都应高度警惕DIC的发生。特别要动态观察DIC前期的有关实验指标, 一旦发现阳性改变, 应及早处理, 避免使病情进入严重的DIC期。此时可选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制剂、新鲜(冰冻)血浆、AT-Ⅲ、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4.2 DIC的治疗 除积极有效地治疗肝病外, 还必须加强DIC的治疗。
4.2.1 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以补充凝血物质的缺乏。①输注新鲜全血和新鲜(冰冻)血浆: 适用于各期DIC患者, 尤其伴贫血的患者更应输新鲜全血, 每天200~400ml为宜。②输注血小板: 在血小板<30×109/L伴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 每次1~2个单采血小板, 每天或隔天1次, 使血小板维持在50×109/L以上。③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制剂: 适用于PT明显延长, 且有因子Ⅱ、 Ⅶ、 Ⅸ、 Ⅹ减低的患者, 以每次10~30IU/kg, 每4~6小时1次。④抗血友病球蛋白制剂(AHG): 在APTT延长伴因子Ⅷ∶C<0.50时应用, 以每次20~30IU/kg, 每12小时1次。⑤纤维蛋白原制剂(Fg): 在血浆Fg含量<2.0g/L时使用, 每次2~4g, 每1~2天1次。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糖尿病与血栓形成
    肝病伴随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处理
    结核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类基因
    疾病与电味阈的关系
    心理及中西药综合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
    糖尿病与胰腺癌关系的临床分析
    乙肝病毒特异性核酶的构建及体外切割活
    乳腺囊性增生病与乳腺癌
    中药药物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慢性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临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病停药诱发甲状腺危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复方甘草甜素 美能 在肝病领域的临床应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