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源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
, 造成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 手术、 缺氧、 酸中毒等引起组织及血管损伤, 造成TF大量进入血液, 致外源性凝血过程激活。 某些药物可能有直接激活凝血因子及活化血小板之作用, 从而导致DIC的发生, 如门冬酰胺酶等。
3 临床特点及诊断
医源性DIC的临床特点, 文献尚未见系统论述, 现结合有关资料, 归纳如下。 起病急骤, 多呈急性重症型, 而且DIC发生多在医疗处理及操作后1~2天。最短者见于输血开始后0.5~2小时, 最长为3天。其中以输血及手术后发病最急骤, 药源性DIC次之。发病多呈急性重症型, 罕见亚急性及慢性型患者。 临床上出血倾向(注射部位及伤口渗血)和肾功能衰竭甚为多见。注射部位及伤口渗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DIC。 对肝素等抗凝治疗的耐受及反应较好。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对20例医源性DIC的临床总结中, 80%的病人接受了包括肝素、 复方丹参在内的抗凝治疗, 其中多数用药后病情缓解或显著好转, 未见有用肝素等抗凝治疗后病情加重的现象。提示医源性DIC可能对肝素抗凝治疗有较好的耐受及疗效。 发病者多为青、 中年。 预后较好, 在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0例医源性DIC的报道中, 20例病人经抗凝、 补充凝血因子等综合治疗后, DIC痊愈占45%, 好转占25%, 治愈好转率为70%, 表明医源性DIC预后较好, 其原因可能与基础疾病的差异有关。 关于医源性DIC的诊断, 同DIC的诊断标准, 但具有几个特点: ①有相应的医疗处置史, 且症状多在短期内出现; ②常伴有溶血性贫血; ③可能同时出现肝、 肾功能不全等。
4 治疗和预后
医源性DIC的治疗, 按常规立即停止相应的医疗处理, 还应给予大剂量皮质激素与肝素合并应用,并结合临床给予其它的对症处理, 特别是早期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甚为重要。 一般而言, 医源性DIC的预后相对较好, 仅少数病人死亡, 死亡多由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原因引起, 但医疗处理前原发病的类型亦对预后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单位: 宋善俊(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武汉, 430022) 王林林(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武汉, 43002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诊断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肝病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