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h1 Th2细胞平衡的研究 |
|
少。我们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了RA患者滑液单个核细胞(SFM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比较了RA患者SFMC与自身及正常人PBMC中的Th1/Th2比值,并与患者的Stoke指数作了相关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SFMC及其PBMC取自9例活动期RA病人(见表1)平均受累关节数6.8±29,平均病程(8±6)年,平均红细胞沉降率(67±28) mm/1h,类风湿因子(RF)均为阳性,RA诊断根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标准[2],滑液均通过穿刺取自病人膝关节[平均白细胞计数(14±8)×109/L],另取4份健康成人血液标本做对照。
表1 9例RA患者临床资料
病例 病程 年 受累关节数 红细胞沉降率 mm/1h C-反应蛋白 mg/L Stoke指数 滑液白细胞计数 ×109/L 1 6 6 85 12.4 10 12.8 2 4 3 49 9.3 6 16.3 3 2 5 65 9.8 9 5.6 4 4 7 30 6.1 7 10.4 5 20 6 41 8.5 3 33.2 6 3 4 47 13.6 5 20.5 7 9 12 79 15.9 12 7.8 8 5 10 105 11.8 14 9.1 9 16 8 93 9.2 12 11.6
1.2 SFMC和PBMC的分离和培养:SFMC和PBMC均按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以2×106/ml的密度悬浮于含10%胎牛血清(FCS)的RPMI-1640培养液内,在24孔培养板(NUNC,丹麦)上每孔加1 ml细胞悬液,PMA 10 ng/ml,离子霉素1 μmol/L,莫能菌素3 μmol/L,37 ℃,5%CO2条件下培养6 h。 1.3 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采用赵武述[3]的ELISPOT法,收集培养细胞,Hank液洗2次,用离心涂片机甩成细胞涂片,4%多聚甲醛固定30 min,10%正常羊血清封闭10 min,100 μl 0.1%皂素-PBS通透10 min后每张涂片加抗IFN-γ mAb 0.5 μg或抗IL-4 mAb 0.25 μg(阴性对照用PBS代替),4 ℃反应过夜。PBS冲洗后,每片加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小鼠(二抗)50 μl,室温反应30 min,链霉卵白蛋白碱性磷酸酶复合物50 μl,室温反应30 min,坚固红显色,苏木精复染后甘油明胶封片。 1.4 抗体和试剂:抗人IFN-γ和IL-4单克隆抗体(美国R&D公司),生物素链霉卵白蛋白/碱性磷酸酶试剂盒(美国Lab Vision公司),多聚甲醛、皂素、PMA、离子霉素、莫能菌素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淋巴细胞分离液(d=1.077,上海第一生化制品厂),10% FCS,RPMI 1640培养液(美国Gibco公司)。 1.5 统计学处理:结果用±s表示,均数间采用t检验,P<0.05认为有显著性,Th1/Th2比值与Stoke指数作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的特点:细胞因子(IFN-γ,IL-4)染色阳性的细胞在高倍镜或油镜下核周可见明亮的红色颗粒状斑点,而阴性细胞质无色,每张涂片数1 000个淋巴细胞并计数其中阳性细胞百分率,IFN-γ阳性细胞代表Th1,IL-4阳性细胞代表Th2。 2.2 RA患者滑液和血液中Th1/Th2阳性率及比值:RA患者及正常人的PBMC如不经刺激(PMA+离子霉素),涂片上无IFN-γ或IL-4阳性细胞,但在未刺激的RA患者SFMC中有4例检测到IFN-γ阳性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3%,3%,5%)。经过6 h的刺激培养后,RA患者SFMC中Th1阳性率明显高于BMC〔平均阳性率为(26.2±7.4)% vs(10.2±2.7)%,P<0.01〕,而Th2阳性率差异并无显著性。与PBMC相比,RA患者S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与恶性肿瘤 下一个医学论文: 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