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倾斜试验加硝酸异山梨醇酯舌下含化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

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明确原因的晕厥,临床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者。对照组72例,男36例,女36例,年龄16~55岁(平均40.1±15.4岁),均为体格检查者,经相关实验室未发现异常和无晕厥病史的健康人。将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随机分成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ITTT)加硝酸异山梨醇酯组(ITTT+ID)和单纯ITTT组,四组年龄、性别、身高及体重差别无显著性。
  二、方法[2]
  1.HUT的方法和程序:试验前3天停用一切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12小时前禁食,试验均于9:00~12:00进行,清晨空腹,建立静脉通道,静滴10%葡萄糖,病人仰卧于带脚踏板的电动倾斜床上,试验分三个阶段进行,每阶段平卧5分钟,然后倾斜80°持续10分钟或直至出现阳性反应。上一阶段若为阴性则依次递增异丙肾上腺素的浓度,其顺序为0 μg/min、2 μg/min、5 μg/min。其中ITTT+ID组均于硝酸异山梨醇酯10 mg舌下含化5分钟后再行HUT检查。试验过程中,从试验开始每5分钟测量血压、心率及Ⅱ导联心电图一次,若病人不适则随时监测。
  2.HUT结果评定标准:(1)HUT阳性评定标准:病人在倾斜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头晕并经常伴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症状:视觉、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的同时伴有以下几种情况之一者,判断为阳性:①舒张压<6.7 kPa (50 mmHg)和(或)收缩压<10.7 kPa (80mmHg)或平均压下降25%以上;②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或窦性停搏>3秒以上;③一过性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④交界性心律(包括逸搏心律及加速性自主心律);⑤心率突然下降20%以上。(2)药物反应:逐渐出现的症状如头晕、眼花、轻微出汗等不同于临床发作的症状,收缩压逐渐降低(时间>5分钟)伴随代偿性心动过速或长时间低血压后发生心动过缓(低于同阶段30%)。(3)阴性反应:缺乏症状、明显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
  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结果


  1.HUT试验结果:见附表,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ITTT组中3例(6.2%)不能耐受,其中2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出现严重头痛,ITTT+ID组4例不能耐受,其中1例频发室性早搏,3例严重头痛;正常对照者ITTT组1例(2.7%)因头痛、心悸不能耐受,ITTT+ID组2例不能耐受,均为头痛所致。

  

附表 两组倾斜试验结果


组 别 例数 阳性反应 药物反应 阴性反应 不能耐受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对照组
 ITTT 36  2  5.6 6  6.7 27 75.0 1 2.7
 ITTT+ID 36  3  8.3 7 19.4 24 66.7 2 5.4
晕厥组
 ITTT 48 25 52.1 8 16.7 12 25.0 3 6.2
 ITTT+ID 48 35 72.9 7 14.5  2  4.2 4 8.3


  2.敏感性和特异性:ITTT+ID敏感性高于ITTT(72.9%与52.1%; χ2=4.44;P<0.05),ITTT、ITTT+ID特异性分别为75%、66.7%,二者无差别(χ2=0.2,P>0.05);若将药物反应者及不能耐受者剔除,则敏感性分别为67.5%、92.5%,后者高于前者。(χ2=8.81,P<0.01),特异性为93.2%、88.9%,差异无显著性(χ2=0.31,P>0.05)。
  3.HUT试验总时程及诱发晕厥所需时间:ITTT+ID诱发晕厥的时间明显短于ITTT (4.53±2.86分钟与6.27±4.11分钟,P<0.05),前者试验总时程亦明显短于后者(24.84±5.15分钟与35.70±6.28分钟,P<0.01)。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影响心电图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因素
    Beagle 犬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药理毒理试
    不同的标准试验菌对有效氯抗力的比较
    13碳尿素呼吸试验在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
    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在卵巢癌细胞株药
    抗生素对小儿呼气氢试验的影响
    氨酰心安替代心得安试验鉴别功能性与器
    颈椎牵引的力学试验与临床应用研究
    二氧化氯消毒西瓜地与浸种效果的试验观
    电子束CT与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
    酶免疫斑点法检测心肌抗体结合吸附试验
    空腹甘油三酯水平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
    正交试验法考察冰片微粉化工艺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