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例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结果 |
|
例房速患者,分析其心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特点。
资料与方法
1.病例:25例患者(男9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17(12~68)岁。阵发性房速24例,慢性房速1例,房速病史5.9±7.1年(2月~30年);曾服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未能有效预防房速发作。1例慢性房速患者的X线胸片示心胸比值0.6,超声心动图为左室扩大(舒张末径61mm),左室射血分数27%,术前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其余患者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变。 2.电生理检查:停用抗心律失常药≥5个半衰期。局麻下穿刺右颈内和左、右股静脉,多极电极导管分别送至高位右房(HRA)、希氏束记录部位(HBE)、冠状静脉窦(CS)和右室心尖(RVA),16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和上述部位心内电图。依次行心房、心室期前程序和分级递增刺激诱发房速,记录心房刺激对房速诱发和终止方式,分析心房程序期前刺激配对间期(S1-S2)与房速第一个搏动间期(S2-Ae)的相互关系。房速时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ATP)20mg,观察对房速的作用。折返性房速的诊断标准[4]:(1)仅于心房相对不应期的心房期前刺激(此期前刺激导致心内传导延缓)所诱发的心动过速,(2)心动过速的心房激动顺序与窦性心律时不同,(3)心动过速的P′-R间期与心动过速的频率有关,(4)心动过速时可发生房室结阻滞,(5)刺激迷走神经可终止或不终止心动过速,但可产生房室结阻滞,(6)心房程序刺激能终止心动过速。 3.射频消融:分析房速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和心房激动顺序,初步判定房速的起源部位。房速时,单根消融导管于左房(经房间隔穿刺或动脉逆行法)或右房内标测最早心房激动,选择局部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A-P′间期)提前≥25ms的部位为消融靶点。输出功率20~30W或预设温度60~70度,试放电10秒,房速终止为有效消融,巩固放电60~90秒;如无效则重新标测靶点。对比有效和无效消融靶点A-P′间期和A波宽度。消融终点:有效消融30分钟后,重复上述心房刺激(必要时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1~4 μg/min)不能诱发房速。多体位X线透视,判定成功消融部位。 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配对资料行t检验。 5.随访:定期门诊复查,了解有无心律失常发生。
结果
1.电生理检查结果:24例阵发性房速患者,心房期前程序刺激均可反复诱发和终止单一类型的房速,且S1-S2与A2-Ae间期呈反比关系;心房分级递增刺激仅诱发11例的房速。1例慢性房速,心房快速起搏时呈一过性超速抑制。房速平均周长340±42ms。15例阵发性房速静脉注射ATP后,12例的房速终止;而慢性房速仅出现心动过速周长增加和随后的“加温”现象。 2.消融结果:成功消融24例,右房房速20例,左房房速4例,无严重并发症。平均试放电6.3±3.4次,有效放电4.1±2.3秒终止房速。有效和无效消融靶点的A-P′间期分别为38±11ms和26±7ms(P<0.05),A波宽度分别为51±15ms和49±16ms(P>0.05)。18例有效消融靶点伴有明确V波,其中10例V∶A比值≥0.5。成功消融部位:冠状静脉窦口7例,右房下部邻近三尖瓣环6例,右房前侧壁2例,右房前间隔3例,右心耳基底部2例,左房右上肺静脉口3例,左上肺静脉口1例。未成功1例于右房前侧壁标测到明显提前的心房激动(A-P′间期34ms),放电时膈肌剧烈抽动影响消融电极的固定,并且患者感觉明显胸痛。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电子束CT对冠状动脉钙化的定量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试验的临床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