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变伴自发性腹膜炎肾损害相关因素的初探 |
|
苏菲 魏少峰 夏玲玲
自发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变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促使肝硬变肾损害的主因。我们总结117例SBP的肾功能变化及其有关影响因素等,旨在进一步提高肝硬变SBP后肾功能不全(SBP-RI)的诊断水平。
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 1990~1995年我科收治SBP117例(按1988年全国腹水学术会议诊断标准),男89例,女28例,年龄10~75岁。分为肝炎肝硬变97例,血吸虫性肝硬变6例,混合性肝硬变11例(肝炎合并血吸虫性肝硬变6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变5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病因不明2例。病程2月~18年,平均3.6年。SBP-RI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稍加修改,具体为:血尿素氮(BUN)>10 mmol/L或肌酐(Cr)>134 μmol/L,如SBP前即存在肾功能损害,其血BUN或Cr在原基础上升高50%以上。除外原有肾脏疾患。对照组为无SBP的肝硬变110例,其性别、年龄、病因、病程与观察组比较无明显差别。 二、临床表现 发热53例(45.3%),腹痛55例(47.0%),腹部压痛92例(78.6%),合并肝性脑病14例(12.0%)。 三、实验室检查 117例中血白细胞(WBC)计数>10×109/L 60例(51.3%);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 μmol/L89例(76.0%);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40 U/L 62例(53.0%);血清白蛋白(ALB)<35 g/L91例(77.8%);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异常114例,其中<60% 90例(76.9%);血清钠(Na)<135 mmol/L 66例(56.4%);血BUN>7.1 mmol/L 78例,其中>10 mmol/L 54例(46.2%)。病原学分离阳性41例次,其中腹水培养阳性33例次,血培养阳性8例次,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3例。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及革兰阳性细菌多见(各16株),假单胞菌5株,真菌2株,类白喉及不动杆菌各1株。 四、结果分析 发生率:117例发生肾功能损害54例(46.2%),其中一过性16例,稳定性10例,进行性28例。无SBP对照组发生肾损害22例(20.0%),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20.59,P<0.01)。SBP-RI发生于SBP诊断时38例,SBP期间6例,SBP前即有肾损害10例(血BUN 14.06±3.51 mmol/L)。相关因素:SBP-RI的发生与肝损害严重(尤以TBil水平高)、血清Na浓度低及外周血WBC计数高密切相关,见表1。各种相关因素比较经统计学处理(U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影响预后的因素:死亡SBP-RI 25例(46.2%),无SBP-RI 10例(15.8%)。表2将SBP-RI死亡者的危险因素与存活者比较,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死亡原因为综合因素,包括肝衰竭、感染、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是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或促发因素。肾损害进展速度直接影响预后,死亡率一过性SBP-RI 6.3%(1/16),稳定性30.0%(3/10),进行性75.0%(21/28)。
表1 SBP-RI实验室指标比较(±s)
组别 TBil(μmol/L) ALT(U/L) ALB(g/L) PTA(%) 血Na(mmol/L) 血WBC计数(×109/L) 有SBP-RI(n=54) 133.44±30.84 74±8 30.32±0.76 40.02±8.62 128.20±1.54 12.99±2.46 无SBP-RI(n=63) 80.08±13.97 80±8 33.08±2.16 47.44±12.35 133.60±20.51 8.91±0.78 U值 11.72 4.05 8.85 3.80 2.07 11.69 P值 <0.01 <0.01 <0.01 <0.01 <0.05 <0.01
表2 SBP-RI预后因素的比较(±s)
组别 年龄([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 水平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非放射性DNA探针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基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