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
|
病历摘要:患者:女,29岁。1990年无诱因出现四肢关节肿痛,在多家大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曾用金诺芬、非甾类抗炎药、小剂量泼尼松、蚂蚁丸等治疗,病情有缓解,但症状反复。1994年10月因关节炎、胸腔积液、口腔溃疡、光敏感、脱发、雷诺现象、免疫荧光抗核抗体(IFANA)阳性(1∶1 024)、抗Sm抗体阳性和抗ds-DNA抗体阳性在我院确诊为SLE,用泼尼松治疗后好转。1995年11月自然流产后症状复发再次住院,用泼尼松加环磷酰胺(CTX)治疗后好转。1996年10月因发热、面部红斑、大腿网状青斑、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第3次住院,用血浆置换、CTX和激素治疗。1997年8月又反复发热、面部红斑、背部、臀部、大腿部大片网状青斑、肺部感染第4次住院。1998年1月开始出现四肢溃疡、经久不愈,发热、血管炎进一步加重于4月8日第5次住院再行血浆置换,CTX、激素等治疗,病情有所缓解。同年9月23日又因发热、关节炎、咳嗽痰中带血、四肢溃疡一月余第6次住院。8年来患者除在我院治疗外,还在北京、杭州等多家医院住院治疗过,用激素、CTX(1995年11月—1998年9月总量9 g)、血浆置换、中药等治疗,病情一直难以控制。 入院检查:T 37.4 ℃,P 84次/分,R 20次/分,BP 100/75 mmHg(1 mmHg=0.133 kPa)。头发稀疏无光泽,面部多处红斑,四肢散在溃疡,肢端发紫,背部、臀部及大腿大片状紫色网状青斑,两肺呼吸音粗糙,胸片示间质性肺炎,IFANA阳性(1∶40),抗ds-DNA阳性(30.45%),抗U1RNP阳性,抗CMV阳性(IgM),C40.49 g/L,WBC 2.9×109/L,Hb 107 g/L,PLT 75×109/L。入院后用泼尼松15 mg/d维持治疗,骨髓移植前准备。 1.2 骨髓的采集、保存和回输:患者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取双侧髂后上嵴及髂嵴为穿刺点,用含199Tc的10 ml针筒抽取骨髓,每管5 ml,肝素抗凝,共采骨髓652 ml,有核细胞计数为31×109/L(2.03×108/kg)。4 ℃冰箱保存不超过56小时,预处理后骨髓回输,用40 mg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回输前苔盼兰染色计算存活有核细胞总数为9.1×109/L,流式细胞仪测CD34+为3.58%,回输CD34+数约6.8×106/kg。 1.3 预处理选择:骨髓回输前给予CTX 60 mg.kg-1.d-1静滴连用2天,马法兰140 mg/m2分三次口服,同时水化、碱化尿液、保护心肺等器官功能治疗。 1.4 抗体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放免法检测抗DNA抗体,免疫印迹法测抗ENA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和CD34+细胞,免疫单扩测补体和免疫球蛋白。 1.5 疗效考核:观察ABMSCT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移植后每天检测血象1次,直至造血功能恢复。移植后1个月内每周测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IFANA、抗DNA和抗U1RNP,检测移植前后1个月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患者出院后每月门诊随访1次,每3个月复查上述免疫学指标。
2 结果 2.1 ABMSCT后血象的变化:移植前患者因WBC偏低,用G-CSF后明显上升,移植后第6天WBC降为0,第10天开始回升,第13天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63×109/L,当WBC降至1.0×109/L时用G-CSF 300 μg/d;血小板第8天下降至4×109/L,第18天上升至32×109/L,当血小板降至10×109/L时输血小板;移植后对Hb的影响比对WBC、血小板小。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组织中三种细胞因子的检测 下一个医学论文: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细胞受体BV基因的表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