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层粘连蛋白 型胶原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意义 |
|
刘丁 杨沛 龚进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以及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的积聚,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并出现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1〕。为了探讨尿中细胞外基质成份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我们对83例糖尿病患者尿中的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及Ⅳ型胶原(Ⅳ-collagen, C-Ⅳ)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1)正常对照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54.7±16.3)岁。为我院门诊体检的正常人,其空腹血糖、血压正常,无糖尿病及高血压、肾脏疾病。(2)糖尿病组:按WHO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共83例,其中男39例,女44例,年龄(58.8±15.1)岁。根据尿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又分为DM1组:尿白蛋白含量<30mg/24h,为无肾病组共27例;DM2组:尿白蛋白含量为30~300mg/24h,为初期肾病组共21例;DM3组:尿白蛋白含量>300mg/24h,为临床肾病组,共35例。 2.方法:(1)标本收集:取所有患者及正常人24小时尿标本,准确记录尿量。(2)标本浓缩:由于LN和C-Ⅳ在尿中浓度较低,需对标本进行浓缩,其方法是在10ml标本中分别加入10g/L的牛γ-球蛋白0.8ml和5ml 450g/L的PEG-4000混合,于高速冷冻离心机下1 800g×30分钟离心,弃上清,再用生理盐水溶解至1ml以达到10倍的浓缩,再进行检测。(3)测定方法: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层粘连蛋白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Ⅳ型胶原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3.统计学处理:所用结果均用(±s)表示,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糖尿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尿中LN、C-Ⅳ及微量白蛋白含量比较(表1)。
表1 糖尿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M-Alb(mg/24h) LN(μg/24h) C-Ⅳ(μg/24h) 正常对照组 32 20.8±8.4 44.5±9.8 91.8±52.5 DM1组 27 21.6±8.7 53.4±14.3 112.9±61.8 DM2组 21 153.3±96.2 87.2±30.7 221.7±98.1 DM3组 35 384.1±79.3 138.1±33.4 359.4±157.3
从表中可见,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无肾病组、初期肾病组及临床肾病组的尿中LN及C-Ⅳ水平呈递增,其中尽管无肾病组(DM1)的微量白蛋白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但LN、C-Ⅳ的含量却高于正常组(P<0.05),而在肾病初期(DM2)及临床肾病DM3组间各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1),同时,这两组的结果也分别高于无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
三、讨论
LN及C-Ⅳ都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主要成份,LN位于肾小球基底膜疏松层的内侧,引起细胞粘附并影响基底膜的电荷选择性,而C-Ⅳ则是构成基底膜骨架的主要胶原成份。虽然尿中基质成份来源于肾脏,具有较高特异性〔2〕,但其含量很低,普通方法不易检测,为此,我们参照国外文献〔3〕,利用PEG-4000能沉淀大分子蛋白的特性,对患者尿液标本浓缩10倍后,再运用免疫化学技术进行特异 性测定。结果显示,糖尿病无肾病组虽尿中微量白蛋白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但LN及C-Ⅳ均已出现了增高趋势,并在肾病初期升高更为明显,这说明尿中ECM成份的变化同肾小球基底膜中ECM较一致,即在肾病早期以ECM的大量积聚为主,此期基底膜的功能损害较轻或未受损害,因而尿中微量白蛋白含量仍属正常范围,此时病情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在临床肾病组尿中微量白蛋白含量却明显升高,虽然LN及C-Ⅳ也有所增加,但其增高的倍数低于微量白蛋白,这主要是由于在临床肾病期的患者肾小球基底膜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出现以蛋白尿为主的临床表现。本研究认为,[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肥胖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基因的表达 下一个医学论文: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手术后远期疗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