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基因的表达 |
|
徐明彤 钟光恕 傅祖植 吕凌 程桦
近年研究表明瘦素基因〔leptin gene,旧称为肥胖基因(ob gene)〕的编码产物—瘦素(leptin)在体重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RNA斑点印迹杂交技术,检测了中国汉族人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的瘦素基因mRNA水平。
一、对象
需要腹部手术治疗的病人42例,依据体重指数(BMI)24为界限,及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分为:非肥胖(NO)组:男6/女5,年龄(51.0±10.2)岁,BMI 21.0±1.5;单纯性肥胖症(O)组:男4/女8,年龄(51.8±9.3)岁,BMI 28.5±2.3;非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DM-NO)组:男6/女5,年龄(59.5±7.3)岁,BMI 21.2±1.4;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DM-O)组:男2/女6,年龄(58.8±8.8)岁,BMI 27.0±1.4。各组年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BMI的差异显著。术中取出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冻存于液氮中。
二、方法
1.总RNA的制备:以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抽提脂肪组织总RNA。 2.瘦素基因cDNA探针的制备:以BamH I和EcoR I酶切重组质粒pUC19-ob(本研究室构建) DNA,得到的瘦素基因cNDA片段(640bp)用地高辛(DIG)以随机引物法进行标记。 3.RNA斑点印迹杂交:每份RNA样本取15μg转印到尼龙膜上。固定后在预杂交液(杂交缓冲液:7%SDS、50%甲酰胺、5×SSC、2%封闭溶液、50mmol/L磷酸钠、0.1%十二烷基肌氨酸钠)中50℃预杂交2小时。加入杂交液(2.5ml/100cm2,含杂交缓冲液及新变性的DIG标记瘦素cDNA探针25ng/ml),于50℃杂交16小时。洗膜后用DIG显色检测试剂盒(宝灵曼公司)进行显色反应。 4.光密度扫描和统计学处理:以图象分析仪扫描杂交斑点的平均光密度和面积,两者的乘积表示杂交信号的强度,其中最低值为1,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及简单相关分析法分析,显著性水准为0.05。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
三、结果
非糖尿病者中O组瘦素mRNA水平明显高于NO组(P<0.05),约增高78%。在BMI无显著差异的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即O组与DM-O组之间、NO组与DM-NO组之间,瘦素mR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DM-O组瘦素mRNA水平有高于DM-NO组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表1)。相关分析表明,非糖尿病者中瘦素mRNA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0.56,P<0.05)。
表1 四组瘦素mRNA相对量的比较
数据 NO O DM-NO DM-O 范围 1.00~5.96 4.26~12.76 1.35~9.18 4.19~13.78 均值 4.19±2.03 7.45±2.70*△ 4.73±2.62 6.71±3.20* 注:NO:非肥胖组;O:单纯性肥胖症组;DM-NO:非肥胖症的2型糖尿病组;DM-O:肥胖症的2型糖尿病组;与NO组比较,*P<0.05;与DM-NO组比较,△P<0.05 四、讨论
本研究显示腹部皮下脂肪组织瘦素mRNA 水平在单纯性肥胖症患 者中明显高于非肥胖者,约增高78%,表明多数肥胖个体表现为瘦素基因在脂肪组织中表达增强,与Vidal和Considine的结果一致,似提示此异常表达在不同人群中有普遍性,说明肥胖者脂肪细胞合成瘦素的功能是正常的,推测引起肥胖的缺陷在于瘦素基因转录后的环节。 既往研究表明机体内可能存在一种能把体内脂肪量或能量状态反映到中枢的因子,称饱感因子(satiety factor)。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在23名非糖尿病者中脂肪组织瘦素mRNA水平与BMI呈正相关关系,提示瘦素基因的表达水平反映体内脂肪贮存量,因此我们推测瘦素很可能作为饱感因子参与体重调节。 本组资料显示在同等BMI水平的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之间,瘦素mRNA水平无差异。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单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尿层粘连蛋白 型胶原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