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血清心肌酶变化计算射频消融术后心肌受损量的临床研究 |
|
闫素华 娄兹谟 周聊生 邢启崇 梁江久 陈明友 李莹 孙洁
通过对病人行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连续测定,来计算心肌受损量,分析影响心肌受损量的因素,并建议限制使用RFCA能量指标。 1.对象与方法:对62例行RFCA的病人,记录射频放电次数、每次放电的功率、每次放电的时间、射频放电的总时间及消融部位的数目(靶点数)。患者于术前及术后即刻各采血一次,术后12小时内每3小时采血一次,以后每6小时采血一次,直到CK、CK-MB恢复正常。根据CK、CK-MB的活性-时间变化曲线计算其心肌受损量,公式为: Er=∫T0f(t)dt=E(T)+Kd∫T0E(t)dt 心肌受损量=Er×BW×K [Er:受损心肌释放出CK-MB、CK的总量,BW:公斤体重,K:常数;心肌受损量以克(g)为单位]。 2.结果与分析:(1)病人行RFCA后CK-MB、CK均较术前升高,但27例病人的CK-MB值未超出正常值,占43.5%;35例病人CK-MB超出正常值,占56.5%,其中4例病人的CK-MB高于正常值1倍以上,占6.5%。16例病人的CK值未超出正常值上限,占25.8%;46例病人的CK高于正常值,占74.2%,其中6例病人的CK值高于正常值1倍以上,占9.7%。(2)病人的平均心肌受损量分别为6.34±3.39(2.26~20.30)CK-MB-g和7.48±3.65(2.50~20.30)CK-g,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以CK、CK-MB计算的心肌受损量高度正相关(r=0.961,P<0.01)。(3)射频放电次数少于10次,CK-MB和CK仍在正常范围者分别占90%和75%,心肌受损量分别为4.72±1.97CK-MB-g和5.83±1.87CK-g,射频次数与心肌受损量呈正相关关系(r=0.569,P<0.01)。(4)靶点数少于5个,CK-MB和CK仍在正常范围者分别占84%和70%,心肌受损量分别为4.52±1.56CK-MB-g和5.72±1.89CK-g,靶点数与心肌受损量呈正相关关系(r=0.558,P<0.01)。(5)射频放电总时间少于300秒,CK-MB和CK仍在正常范围者分别占93%和85%,心肌受损量分别为4.23±1.52CK-MB-g和5.62±1.86 CK-g,射频放电总时间与心肌受损量呈正相关关系(r=0.524,P<0.01)。 3.讨论:CK受穿刺、心导管操作及诱发心动过速等因素的影响,然而CK-MB为心肌组织所特有,可避免上述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因此,认为以CK-MB的变化计算心肌受损量较以CK计算更客观。 射频消融每一次放电的损伤范围是一定的,因此,每一个靶点所致的心肌受损量主要与功率与放电时间有关,而总的受损量与射频放电次数、靶点数及射频放电总时间有关。 从射频次数在10次以内、靶点数少于5个、放电时间在300秒以内三个条件上看,CK-MB均较术前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者分别占90%(27/30),84.4%(27/32)和93.1%(27/29);心肌受损量分别为4.72±1.97CK-MB-g、4.52±1.56 CK-MB-g和4.23±1.52 CK-MB-g。本组1例心肌受损量最大值达到19.30 CK-MB-g(该例射频次数80次,更换靶点36个,总时间1507秒),相当于一个小灶心肌梗塞的心肌受损量。坏死的心肌被疤痕组织替代后,是否会形成新的心律失常,对心功能的远期影响如何,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我们认为RFCA较为安全的能量指标范围是:射频放电次数小于10次,靶点数小于5个,放电总时间少于300秒。另外,还有一个与心肌受损量有关的重要因素,即导管电极与心内膜接触的密切程度(导管心肌接触压力)。
上一个医学论文: 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代谢及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小剂量洛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疗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