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节氧鼻导管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陈宏民 李红霞 许瑞芬


  节氧鼻导管在国外已开发利用多年,我国尚未开展。我们研制了一种节氧鼻导管,经临床试用,与目前普通鼻导管吸氧相比,在提高氧疗效果的同时,可以节约50%氧气。本节氧鼻导管已获国家专利局专利,专利号:ZL99201698.3。现报告如下。

1 结构

  节氧鼻导管(示意图附后)由带单向活瓣的鼻塞和带可塌陷内膜的储气囊及输氧管道组成。鼻塞内的单向活瓣在病人吸气负压(-0.667~0.267kPa,即-5~-2mmHg)时开放,呼气正压(0.400kPa即3mmHg)时关闭。储气囊外壁为限位网罩,容积50ml。内壁为一个可塌陷膜腔,容积为30ml;在其弹性限度内,最大容积可以达到50ml。可塌陷膜与鼻塞内的单向活瓣对鼻部气流改变有高度顺应性。

2 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当病人呼气早期,由于呼出气流的正压和鼻塞内单向活瓣的弹性缩压的作用,回恒流氧停留在储气囊的可塌陷膜腔内。到呼气中期,可塌陷膜腔随恒流氧的增加容积达到30ml。到呼气末期,恒流氧继续增加并克服可塌陷膜的弹性回缩力其容积达到50ml;此时可塌陷膜贴紧限位网罩。经测量此时储气囊的氧在常压下可达到55ml。吸气时,鼻塞内的单向活瓣在吸气负压和可塌陷膜的弹性回缩压及恒流氧压的作用下开放,储气囊内氧气通过开放的单向活瓣进入病人呼吸道。这样,患者除了可吸入普通吸氧管所供的恒流氧以外,同时可以吸入55ml的储存氧。到吸气末期,可塌陷膜塌闭。呼气重新开始。这样周而复始,随病人呼吸周期循环变化,通过储氧、供氧的交替,达到节氧、提高氧疗效果的目的。
  将鼻塞插入患者的鼻孔,储气囊尾端的输氧管道接氧气流量计出口,调节氧气流量计流量表的流量,和普通吸氧方法一样使用。

3 应用效果

  节氧鼻导管给43例肺心病病人试用,其中单纯肺心病病人21例,合并呼吸衰竭病人22例。43例病人入院后先分别查血气分析。然后用上海医疗设备厂生产的医用吸氧流量计[(97)量制沪字00000281号]接普通鼻导管吸氧流量1L/min,4小时后测动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分压;在吸氧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改用节氧鼻导管吸氧,4小时后测动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分压;最后使用节氧鼻导管改吸氧流量为0.5L/min,4小时后测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分压。结果如下(见表1、2)。

表1 病人动脉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x±s)


  普通管1L/min 节氧管1L/min 节氧管0.5L/min
SaO2(%) PaO2(mmHg) SaO2(%) PaO2(mmHg) SaO2(%) PaO2(mmHg)
肺心病(n=21) 92.85±3.26 63.32±4.12 99.45±3.81 9.26±0.598 93.26±3.42 68.55±0.610
并呼吸衰竭(n=18) 82.12±3.41 52.21±3.91 89.39±2.91 7.60±0.485 82.73±3.73 52.01±0.746
并肺性脑病(n=4) 76.89±4.51 49.33±2.31 84.86±3.65 7.02±0.394 77.11±3.65 50.67±0.467

  由表1中看出全部病人吸氧流量1L/min的情况下,无论是血氧饱和度还是动脉氧分压,使用节氧鼻导管吸氧均高于普通鼻导管吸氧,经t检验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节氧鼻导管可以提高氧疗效果。节氧鼻导管吸氧流量0.5L/min与普通鼻导管吸氧流量1L/min时,三组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和动脉氧分压均接近。节氧鼻导管较普通鼻导管可节氧50%。

表2 病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kPa,±s)


  普通管
1L/min 节氧管
1L/min 节氧管
0.5L/min
肺心病
(n=21)  6.16±0.306  7.12±0.434  6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