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因素分析

周庭银 赵虎 俞康龙 丁可萱 景炳文

  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建立,在诊治危重患者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ICU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医疗手段应用增加,引起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增大。现将我院近三年ICU收治的487例患者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995年12月~1997年12月我院ICU收治患者487例,男301例,女186例;其中危重患者465例,死亡94例,发生院内感染97例,感染率19.9%。
  二、调查方法
  查阅此间ICU全部病案,按有关医院感染标准进行诊断[1,2],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一、院内感染与年龄关系
  患者按不同年龄分4组[3],其发病率见表1。

表1 感染与年龄关系


年龄(岁) 例数 感染例数 感染率 构成比
0~14 38 15 39.5 3.1
15~34 149 26 17.5 5.3
35~60 136 32 23.5 6.6
>60 164 24 14.6 4.9

  二、院内感染与基础疾病关系
  本组病例按疾病种类分14种,其感染率见表2。
表2 感染与基础疾病


疾病种类
例数 感染例数 感染率 构成比
多发伤(二处以上) 44 23 52.3 4.7
颅脑伤 46 14 30.4 2.9
脑中风,脑栓塞 25 7 28.0 1.4
心脏及其它大手术 40 11 27.5 2.3
开放性骨折等 30 8 26.7 1.6
急性胰腺炎 23 3 13.0 0.6
晚期肿瘤,化疗 14 2 14.3 0.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1 20.0 0.2
脾破裂等 49 8 16.3 1.6
药物中毒,过敏 20 3 15.0 0.6
肺部疾病 60 7 11.7 1.4
心血管疾病 56 4 7.1 0.8
消化道疾病 28 0 0 0
其它 47 6 12.7 1.4
合计 487 97 19.9


  三、院内感染与插入性操作关系
  插入性操作的次数与感染有密切关系,不进行或仅有1次插入性操作的患者的感染率为34.9%,而2次以上插入性操作的感染率为96.9%。
  四、院内感染的临床类型
  97例感染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为38例,占39.2%;伤口感染为34例,占35.1%;泌尿道感染为19例,占19.6%。
  五、院内感染与住院时间关系
  住院时间长短其与感染率也有较明显的关系,住院15天内感染率为7.4%,16~30天感染率为16.5%,30天以上感染率为41.2%。
讨论

  本文报道487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97例, 感染率为19.9%,与国外报道的ICU感染率(15.3%)和国内报道(20.4%)[4],基本上相符。影响院内感染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短,接受插入性操作等。
  从表1结果显示,0~14岁年龄组的感染率较高,因这部分患者正值发育年龄,免疫机能尚不健全,抵抗力差,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作者建议应特别重视这部分患者的预防。6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低于其他组,可能是这些患者年龄高,病情较重,因在住院期间病死率高,住院时间相对短所致。
  在14种基础疾病中,多发伤、脑中风、脑栓塞、心脏及大手术和开放性骨折等五种疾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总体感染率。由于这些患者来院就诊大部分为失血性或创伤性休克,病情均十分严重,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导致院内感染升高的主要因素。  插入性操作次数与感染的关系密切,2次以上插入性操作的感染率为96.9%。侵入性操作主要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呼吸机、静脉导管、深静脉插管及留置导尿操作等。由于这些患者应用侵入性医疗手段治疗,造成医疗性感染机会增多。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插入性操作,尤其是2次以上插入性操作。
  ICU患者院内感染与住院天数有密切关系,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因为住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院外心脏病集群监护网络在院前急救中的
    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高血压的疗
    非心脏病患者开胸术后心电监护的观察
    心脏移植术后重症隔离室细菌监测及分析
    汞中毒肾炎伴皮肉溃烂危重症治验
    重症监护病房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临床标本1 129株病原菌的
    产时胎儿监护的常用方法
    电话远程胎儿监护系统的临床应用
    中心电子监护系统的临床应用
    产程中持续内监护下行羊膜腔输液及羊水
    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进行胎儿监护
    监护设备对病人造成医原性损伤的预防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