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重看待ENA多肽抗体的临床意义 |
|
断特异性远较IB法高。同样仅52 000抗体也并非是抗 SS-A阳性。在130例抗52 000阳性的病例中37%(50/130)为非结缔组织病,而且在正常健康 人中也可有抗52 000阳性。今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华夏风湿病大会,上海仁济医院对上 海地区血清交流质控评估后指出:IB法对判断抗Sm有误,仅29 000、28 000不足以判断抗Sm 阳性,而13 500则是判断抗Sm的必要条件;对于52 000应结合对流电泳(CIE)来判断是否为 抗SS-A阳性;抗SS-B(48 000、47 000、45 000)不会单独出现,必伴抗SS-A(52 000)一起出现;抗u1RNP(70 000、32 000、17 500以及29 000/28 000)的不同 组合,应结合CIE综合判断;抗核糖体蛋白中三条多肽带(38 000、16 500、15 000)常 同时出现;对于国际上尚未公认的显色条带不应予以出具检验报告。我们同意这些看法。 总之,虽然多肽抗体检测可以测出与某种抗原反应的多肽的分子量,但不等于与该分子量反 应的条带即为某种特异的抗体。实验检测应客观地报告与某种分子量反应的条带,而绝不能 只要有条带出现即报告某种抗体阳性。不论检验人员还是风湿免疫科医师,均应正确看待多肽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IB法所采用的未经纯化的兔胸腺抗原中有不同的蛋白质,虽然这些蛋白质分子量不同,但由于其带电荷不同,在电场中泳动速度仍可相同,从而使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出现电泳距离一致的条带。因此分子量相同的条带并不一定显示为抗某种单一蛋白的抗体。另一方面,IB法中的抗原是经过变性的,即使有些抗体可能识别转移膜上的变性抗原决定簇,但并非所有抗体均能与变性抗原决定簇反映,故IB法并非高度敏感。IB法另一个缺点是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这对要求有高滴度的抗u1RNP才能诊为MCTD不利。至今国际上检测抗ENA抗体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但很多医院仍在采用经典的免疫双扩散法和电泳法。ELISA法必须要有高度纯化的抗原,国外已有试验盒出售,但价格高。基因重组抗原虽然纯度高,但也可能因表达细菌的产物,仍会出现非特异性反应;另外重组抗原蛋白可能缺乏表达后修饰,其高级结构与相应天然蛋白质的不同,也可出现假阴性。放射免疫沉淀法由于其复杂性不适合临床常规。我们认为,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IB法检测ENA多肽抗体尚欠可靠,仅凭一条条带即报告某一抗体阳性应非常慎重,有必要结合其他方法,如双扩散、电泳法或ELISA加以验证。不论采用何种方法,临床医师在对实验结果作出正确判断之前,要除外假阳性和假阴性。我们必须面对病人,任何时候不能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孤立地看待某项异常结果,而要将其置于病情中全面衡量,以免本末倒置,这是临床医疗 中必须时刻遵循的原则。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加强风湿病临床研究力度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肝硬化患者腹腔感染的病原及耐药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