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点分析 |
|
张火 亘 董怡 张奉春
结缔组织病(CTD)的肺损害包括肺间质病变(ILD)、肺动脉高压、细支气管炎和胸膜病变等, 其中ILD最常见且影响患者预后。本文对我院1990年1月—1997年6月收治的842例CTD中ILD发 病情况、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收集1990年1月—1997年6月经我院确诊CTD住院病人842例,其中类风湿关节炎(RA)1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77例,系统性硬化症(SSc)81例,多发性肌炎(PM)46例,皮肌炎(DM)11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116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62例。各CTD病程分别为:RA(5.2±4.3)年,SLE(10.3±5.3)年,SSc(6.8±5.4)年,DM/PM(4.7±3.9)年,pSS(9.5±6.7)年,MCTD(4.1±3.2)年。 1.2 CTD的诊断标准:所选择病例分别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RA、SLE及SSc诊断标准、1975 年Bohan关于DM/PM诊断标准、1992年董怡关于pSS诊断标准、1987年Kasukawa关于MCTD诊断 标准[1~4]。 1.3 ILD诊断及严重度[2]:胸片及/或CT示弥漫性肺间质浸润或网状结节影。重 度者指在上述基础上伴有:①明显症状(干咳及呼吸困难)、体征(双肺Velcro爆裂音);②血 气PaO2<60 mm Hg(1 mm Hg=0.133 kPa);③肺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数(FVC%) <40%;④胸片及/或CT示双肺弥漫性蜂窝样变,4项中至少2项者。 1.4 统计学处理:χ2检验及Fisher′s双侧精确检验。
2 结 果
2.1 CTD中ILD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国外文献[2~6]报道比较,见表1。
表1 CTD中ILD发生率、严重度及病死率1)的比较
结缔组织病 发生率(%) 重度(%) 病死率(%) 本院 国外 本院2) 本院 国外 RA(n=142) 22.5(32/142) 10~50 6.3(2/32) 0 <5 SLE(n=277) 3.2(9/277) 3~13 22.2(2/9) 0 少见 SSc(n=81) 49.4(40/81) 60~100 42.5(17/40) 12.5 (5/40) 9~30 DM/PM(n=164) 28.7(47/164) 5~10 57.4(27/47) 31 .9(15/47)3) 30 pSS(n=116) 15.5(18/116) 10 11.1(2/18) 11.1(2/1 8) 少见 MCTD(n=62) 14.5(9/62) 30~85 22.2(2/9) 0 少 见
注:1)指5年之内因呼吸衰竭死亡 2)国外无对比数据 3)均为DM患者
2.2 各CTD中ILD与年龄、性别或自身抗体均无统计学意义,SSc、pSS、SLE中ILD与雷诺现象有统计学相关(P<0.05)。
3 讨 论
各种CTD中ILD发生率各不相同(见表1)与国外文献报道相比,本组ILD发生率亦以SSc 为最高,可达49.4%,其中重度ILD占42.5%,5年之内死于呼吸衰竭者达12.5%;RA、SLE 及pSS中ILD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似,分别为22.5%、3.2%、15.5%,且多不严重;值得注 意的是,本组病例中继发于DM/PM的ILD发生率(28.7%)明显高于国外文献报道,且重度者居 多。其原因可能是:①组织病理亚型不同[4],在DM/PM所致ILD中,弥漫性肺泡损 伤甚至透明膜形成其预后远较单纯间质性肺炎为差,国人可能更多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 ②即使病理亚型为单纯间质性肺炎,由于受医疗水平所限,临床重视不够,没有早期予以药 物,逐渐导致不可逆性肺间质纤维化。③由于吞咽肌功能不全所致吸入性肺炎等因素亦加重 DM/PM中ILD,导致呼吸衰竭。 CTD引起ILD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2,3,7],不同CTD损及肺间质的机制亦不一定相 同,以致ILD在各个[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状腺功能检验结果与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加强风湿病临床研究力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