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第五届贝赫切特综合征国际会议新分类标准的初步检验 |
|
袭燕 宋玮 张鸿逵
具有典型症状的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s syndrome,BS)不难诊断,但因该病各主要症状 出现的间隔时间可能较长,而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诊断指标,误诊漏诊的仍不少见。1989年 第五届贝赫切特综合征国际会议提出了新的简化诊断标准[1](以下简称新国际标准)。为了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我们以65例已确诊的BS患者对新国际标准进行了初步验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择曾做过针刺试验并已确诊为完全型BS的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均符合1980年陈寿坡等[2]建议的BS的诊断标准)共计6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6例,男 ∶女为1∶1.2,年龄最小11岁,最大65岁,平均34.5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31年 。另选择非BS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55例作为对照,其中SLE 16例,RA 24例,强直性 脊柱炎8例,干燥综合征7例。 1.2 方法:针刺试验包括干针针刺或肌肉、静脉、皮下穿刺或盐水试验,凡48小时后针眼处仍有红点、脓疱者为针刺试验阳性。 1.3 诊断标准:敏感性%=A/(A+C)与特异性%=D/(B+D)检验所采用的方法见表1。
表1 诊断标准敏感性与特异性检验方法
待检标准 BS OR1) 符合 A(n) B(n) 不符合 C(n) D(n)
注:1)非BS的其他风湿病 2 结 果
2.1 用65例BS分别对1989年新国际标准与1988年BS国际委员会制定的甲、乙两个诊断标准[3](简称国际甲、乙标准)的检验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国际标准检验结果比较
标准名称 敏感性(%) 特异性(%) 新国际标准 92.3 98.2 国际甲标准 84.6 98.2 国际乙标准 90.8 98.2
由表2可以看出,三个标准的特异性相同,而敏感性以国际新标准为最高, 国际甲标准较低。同时发现,敏感性较高的两个标准均把针刺试验阳性列入诊断条件。提示针刺试验阳性可能是提高敏感性的因素之一。为此,我们进一步对含有针刺试验的与不含有针刺试验的诊断标准共8个诊断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8个BS诊断标准的检验结果
标准名称 是否含针刺试验 敏感性(%) 特异性(%) 国际新标准 + 92.3 98.2 国际甲标准[3] - 84.6 98.2 国际乙标准[3] + 90.8 98.2 Dilson[3] + 92.3 96.4 日本修订[3] - 77.7 98.2 清水[4] - 80.0 98.2 O′Duffy[5] - 83.0 92.7 Mason等[6] - 81.5 92.7
2.2 BS新国际标准的四个主要症状及针刺试验在两组病人中的阳性率见表4。
表4 BS主要症状及针刺试验的阳性率
症状 BS组(%) OR组(%) 口腔溃疡 100.0 34.5 外阴溃疡 92.3 3.7 皮肤溃疡 69.2 23.6 眼睛损害 26.2 0 针刺试验+ 73.8 5.5
3 讨 论
通过本组65例BS对1989年新国际标准的初步检验并与其他7个标准的比较,结果提示新国际 标准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8.2%,其他几个标准的特异性虽与前者相近,但敏感性 均不及新国际标准。对8个标准比较后发现,敏感性的提高可能与含针刺试验为诊断条件有 一定关系,而敏感性较低的标准可能与要求同时具备过多的主要症状(不含针刺试验)为诊断 条件有关。 众所周知,除少数BS病例外,大多数病例的各种症状常间隔相当长的时间才相继出现。如外 阴溃疡与皮肤损坏在口腔溃疡后1~2年后才出现,而眼的典型病变又多在口腔溃疡后3~4年 (即外阴溃疡1~2年后)出现。如果不加针刺试验,而要求同时具备3个或4个主要症状,其敏 感[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表达人自身抗原SSB La重组体的构建及其鉴定 下一个医学论文: 50岁以上住院病人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