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临床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瓣膜病变一例 |
|
戴生明 李中青 孟济明
患者:女,38岁。主诉大小关节疼痛6个月,发热、胸闷、心悸2个月余。1998年3月起先后 出现近端指间、腕、肘、肩、膝、踝关节疼痛,呈对称性,受累关节无明显肿胀。7月初出 现畏寒、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 ℃之间,青霉素治疗无效。自觉胸闷、心悸,活动后 加重。门诊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给予地高辛、消心痛、依那普利、贝诺酯治疗。症状逐渐 加重,于1998年9月24日收住院。 入院后不规则发热、心慌、胸闷、气急加重,强迫半卧位,两肺底部出现细湿口 罗音,心率110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3 /6级,向上传导至整个心前区,还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3/6级。近指、掌指、腕、肘、 肩、膝、踝关节轻压痛。两侧眉毛上方有水肿性红斑,面部渐出现蝶形红斑,上胸部亦出现 充血性皮疹。入院后用地高辛0.25 mg/d、依那普利20 mg/d、贝诺酯4.5 g/d、红霉素和 氧氟沙星治疗10天,症状进一步加重。先后3次血培养均阴性;血常规:WBC 2.2×109/ L,L 0.295,N 0.665,RBC 3.36×1012/L,Hb 89 g/L,PLT 175×109/L;ESR 136 mm/1h;IgG 49.2 g/L,IgA 3.48 g/L,IgM 2.16 g/L;3次查ASO均<250 Todd; RF 174 IU/L;抗核抗体为核边型、抗ds-DNA 180%、抗ss-DNA 147.8%、抗Sm(+);ALT 109 U/L、CK11 U/L、CK-MB 4 U/L;尿常规示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1.66 g;骨髓象大致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室高电压,心肌缺血;心脏彩超:①二尖瓣前后叶增厚(前叶厚0.3 cm、后叶厚0.34 cm),回声增强,Ⅰ°纤维化,前后叶交界处粘连,开放受限,收缩期前后叶不能关闭完全(瓣口面积2.24 cm2,瞬时量4.23 ml);②主动脉根部内径2.1 cm,升主动脉内径3.5 cm,瓣膜增厚,回声增强,右冠状瓣厚0.32 cm,左冠状瓣厚0.38 cm,无冠瓣厚0.46 cm,Ⅰ°纤维化伴微点状钙化,瓣口开放受限,舒张期瓣下见反流(瓣口面积1.9 cm2,瞬时量3.53 ml);③三尖瓣微量反流;④左房、左室增大 (LA 97ml、LV 92.7ml);⑤左室心肌肥厚;⑥心包腔少—中量积液;⑦左室收缩功能正 常。诊断为SLE。自10月5日先后予甲基强的松龙、强的松、环磷酰胺治疗,症状很快得到控 制,病情缓解后出院。 讨论:SLE可侵犯包括心脏在内的所有器官。SLE患者约74%有心包炎 ,7%~80%有心肌炎,13%~50%有心内膜炎,30%有冠状动脉病变,7%~10%发生心脏传导异 常。心内膜炎(即Libman-Sacks心内膜炎)可侵犯心脏各瓣膜,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为多见 。一般不引起瓣叶变形,因而一般没有心前区杂音和其他瓣膜功能不全的体征[1] 。 Bulkley和Roberts(1975)比较了未使用激素时代和使用激素治疗SLE时代的临床资料和尸检 资料,发现瓣膜病变的结构和部位均存在差异。用激素治疗的SLE患者50%有主动脉瓣、二尖 瓣或三尖瓣反流,大多数仅累及二尖瓣。因此激素对心脏可能有害。其机制可能为,一方面 由于激素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激素治疗使瓣膜炎愈合,瓣叶瘢痕形成和钙化而导致心 瓣膜畸形或瓣膜功能不全。然而有的病例未曾使用激素就出现心瓣膜损害,如本文报道的病 例。由于SLE其他并发症得到控制,随着SLE病程的延长,心瓣膜病变的发生率增高。有抗磷 脂抗体的SLE患者心瓣膜损害的发生率较高,提示这种抗体在SLE患者心瓣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对于SLE心瓣膜病变的处理,首先要确定患者有无狼疮活动。激素用量和给药方式与一般SLE 活动期相同。有人认为短程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对控制SLE的心瓣膜炎有较好作用。如患者 由于心瓣膜病变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反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在无明显狼疮活 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心瓣膜置换术,以改善其心功能[2]。根据文献报道,国外 已有19例SLE患者因严重瓣膜病变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先后或同时 被置换。实际上因SLE心瓣膜病变而接受瓣膜置换术的可能更多。但SLE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 术的死亡率高达25%。
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
参考文献
1 L[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斯蒂尔病误诊三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脂质沉积性肌病一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