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哮喘先兆期症状者支气管激发试验后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的变化 |
|
陈丽萍 任杰 贺兰萍 苑秀军
肥大细胞作为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的主要效应细胞已被证实,但是它在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尚未肯定,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CF)为肥大细胞的潜在标识物,本文通过测定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ECF的活性,探讨其在气道高反应性形成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气道高反应性组共32例,男8例、女24例,平均年龄(30.3±4.2)岁。本组具备如下条件:既往无哮喘病史,有1种以上的哮喘病先兆期症状,包括胸闷、咽紧、干咳、气管部紧缩感、连声喷嚏等;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过敏原皮试至少一种阳性;不接触二氧化硫、氯气、化学试剂等刺激性气体;4周内未用激素,近1周未用支气管扩张剂及抗组胺类药物;无呼吸道感染至少4周以上的非吸烟者;胸片正常。PC20-FEV1.0(使FEV1.0较基础值下降20%的乙酰甲胆碱质量浓度)为(6.32±1.15)g/L。本组均测定BPT前后血浆ECF活性,同时对其中5例患者于BPT后2小时进行BAL,收集BALF。正常组共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29.2±3.8)岁,无心、肺、肝、肾及其它过敏性疾病,周身情况良好,经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过敏原皮试阴性,支气管激发试验(BPT)阴性,BPT后2小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收集BALF。 1.2 方法 采用微量滤膜法[2]测定ECF。所有数据以(±s)表示,行t检验。
2 实验结果
2.1 气道高反应性组BPT后血浆ECF较BPT前明显降低(P<0.01),见表1。
表1 BPT前、后血浆ECF活性测定结果(±s)
BPT前 BPT后 例数(男∶女) 8∶24 8∶24 年龄(岁) 30.3±4.2 30.3±4.2 ECF(cells/10haf) 12.22±4.41 32.72±6.071)
1)BPT后较BPT前P<0.01 2.2 气道高反应性组BPT后2小时BALF中ECF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见表2。
表2 BPT后BALF中ECF活性测定结果(±s)
BPT后 对照组 例数(男∶女) 2∶3 2∶3 年龄(岁) 32.1±1.2 35.6±3.5 ECF(cells/10haf) 15.4±2.931) 5.6±2.07
1)BPT后较正常组P<0.01 3 讨论
哮喘的发生机制较复杂,哮喘的最新定义为[3]: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哮喘患者特征性的气道过敏是由炎症细胞释放的各种化学介质所引起。在影响哮喘病人的气道通气方面,气道变应性炎症比气道平滑肌痉挛更重要。按定义,肥大细胞是哮喘发病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但是对肥大细胞的活性难于直接测定。70年代以前,主要通过分析血循环中组胺含量来间接反映肥大细胞活性,但是缺乏特异性和可重复性。而嗜酸细胞趋化因子可作为肥大细胞活性的潜在标识物。Falk[4]等在Boyden法的基础上设计了48孔趋化板代替Boyden小室,使微量滤膜法测定ECF成为更简便,更经济的方法。笔者参考Falk和王长征的趋化实验[2,4],设计了30孔有机玻璃趋化板,采用孔径为8μm的混合纤维素滤膜测定了32例气道高反应性者BPT前、后ECF及BPT后BALF中ECF,结果为BPT后ECF活性为32.72±6.07,较BPT前的12.22±4.41明显增高,BPT后BALF中ECF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根据Gleich[5]提出的哮喘发病“嗜酸细胞假说”:变应原和一些非特异性刺激激活肥大细胞,释放出ECF等各种活性介质,其中ECF可吸引嗜酸细胞到支气管肥大细胞激活的部位。同嗜酸细胞一起流入支气管组织的还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而嗜酸细胞被吸引到支气管后,以分泌或自体溶解的方式脱颗粒,释放的主要碱基蛋白(main[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出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 下一个医学论文: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中肌酸激酶B亚基含量的临床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