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罩式BiPAP通气治疗重症哮喘16例疗效观察 |
|
熊瑛 王荣丽 李国平 范贤明 王怀莲 潘碧
近年来无创性气道双水平正压(Bi-level positve airway pressure,BiPAP)呼吸机为哮喘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96年12月至1999年4月对16例急性重症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BiPAP呼吸机经鼻内正压通气(NIPPV)治疗,并与16例常规治疗者对比,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32例均为急性重度发作哮喘患者,其诊断及分级标准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2届哮喘会议修订标准[1]。并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和呼吸困难及鼻咽部阻塞等疾病。分为:(1)BiPAP治疗组(试验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38~67岁,平均(39.8±21.3)岁。(2)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36~65岁,平均(40.5±19.4)岁。 1.2 方法与步骤 两组患者均吸氧3L/min,其解痉平喘、水化、应用激素、纠正酸碱失衡、抗感染等治疗措施相同。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BiPAP S/T-D 30型呼吸机(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经鼻罩正压通气。并于上机前用模拟肺了解不同IPAP和PEEP时的潮气量(VT)。选用适合病人的鼻罩,用头带固定接呼吸机。据病情及肺功能等情况设置参数:IPAP(8~20cmH2O,VT约350~550mL),有二氧化碳潴留者可适当增加吸气压力,但一般<2.94kPa(30cmH2O);PEEP 0.294~0.490kPa(3~5cmH2O),氧流量3L/min,被用频率16次;通气模式:用S或S/T;通气治疗时间:每日2次,每次4h,连续4天。对照组:仅给予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水化,抗感染等治疗。同时监测记录病人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经皮氧饱和度(SPO2,%)、血气分析和PEF等。并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临床情况 试验组:16例于治疗2天内呼吸频率明显减慢,脉搏及心率降到100/min以下;其中12例患者呼吸困难及紫绀消失,9例嗜睡者意识全部清楚;于通气治疗第4天病情控制13例,症状好转者3例。对照组:于常规治疗2天内呼吸困难及紫绀消失者4例,减轻者8例,无明显变化4例;8例嗜睡患者,意识转清楚者2例,治疗第4天病情控制7例,症状好转者8例,1例无明显变化。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及PEF检查结果
pH PaO2(kPa) PaCO2(kPa) SaO2(%) PEF(L/min) 试验组 治疗前 7.34±0.08 7.05±1.861) 6.86±1.622) 0.84±0.03 89±13.8 (n=16) 治疗后 7.39±0.12 8.64±2.42 4.42±1.242) 0.96±0.023) 164±17.2 对照组 治疗前 7.33±0.16 7.10±1.141) 6.85±1.13 0.83±0.05 88±13.84) (n=16) 治疗后 7.36±0.18 7.83±2.06 5.74±1.42 0.89±0.063) 110±18.64)
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参数比较P>0.05,2)试验组治疗前后各参数比较P<0.05,3)两组治疗后(pH除外)比较P<0.01,4)对照组治疗前后各参数比较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重症哮喘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BiPAP呼吸机行NIPPV辅助通气治疗,其疗效可靠而安全,明显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相似[2]。该项辅助通气治疗新方法,可迅速提高哮喘患者PaO2与SaO2和PEF值,并能有效地降低PaCO2,改善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与肺功能。与治疗前各参数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肺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的对比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OSAS UPPP和CPAP哪个效果更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