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的对比分析 |
|
赵立 马淑梅 杨德明 马宗生
QT离散度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1]。近几年的研究发现,QT离散度的改变与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等密切相关[1,2]。肺心病可同时具有上述一种或几种病理及临床改变,势必导致QT离散度的相应变化。为了解肺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51例肺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作了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肺心病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41~83岁,平均(65.1±8.6)岁。均为我院1997年2月至1999年2月住院病例。诊断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修订的肺心病诊断标准。凡伴发心律失常、血清钾离子浓度异常及住院期间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病例不入选。 正常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5~81岁,平均(55.1±5.7)岁。系我院工作人员和健康体检者,无慢性病史,查体、X线胸透、心脏扇扫等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近期内未使用过任何药物。 1.2 方法 受试者的心电图至少有7个以上的QT有效导联。QT间期选择从QRS波群的起始点至T波与等电位线交点的距离,若有U波存在,为QRS波群的起始点至T波与U波之间曲线的最低点。全部QT有效导联均被测量,每一导联取三个连续的QT间期的平均值为该导联的QT间期,QTmax与QTmin的差为QT离散度。QT间期的测量采用人工方法,整个测量过程由同一人使用同一工具操作完成,资料采集完成后,随机抽取20份心电图,复查操作误差率为8.2%。根据心率、颈静脉充盈度、肝脏大小及触痛、水肿、及静脉压测定等综合因素,将肺心病组病例分为心衰组和无心衰组。上述这种划分是对心电图检测同日的临床情况的评价。 1.3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以±s差表示。组间数据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方法。P<0.05认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肺心病组的QT离散度为(70.1±25.8)ms,对照组为(37.6±12.5)ms,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2.2 符合心电图肺心病诊断标准的肺心病组病例29例,QT离散度32~132ms,平均为(74.4±28.0)ms,心电图未见肺心病特征性改变的病例22例,QT离散度32~112ms,平均为(67.6±21.9)m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按照QT离散度正常范围35~50ms统计[2,4],73%(21/29)具有1条或1条以上肺心病心电图诊断标准的肺心病组病例,以及77%(17/22)无肺心病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肺心病组病例,QT离散度超过正常上限,超出病例数平均为75%。 2.3 肺心病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与QT离散度的关系见表1。相关分析表明,肺心病患者QT离散度增大与右心室内径的大小关系密切。
表1 超声心动图结果与QT离散度的关系(n=27)
±s r P RVOT(mm) 28.9±3.8 0.107 >0.05 RVOT/LA 0.98±0.11 0.053 >0.05 RVD(mm) 22.5±3.3 0.489 <0.01 LVD/RVD 1.89±0.56 -0.518 <0.01
注:RVOT:右室流出道;RVOT/LA:右室流出道与左房内径比值;RVD:右室内径;LVD/RVD:左室内径与右室内径比值;r∶项目中的各项指标与QT离散度的相关系数
2.4 心功能状态对QT离散度的影响见表2。 表2 肺心病心功能状态对QT离散度的影响
例数 QT离散度(ms) P 正常对照组 28 37.6±12.5 心衰组 26 87.9±21.61) <0.01 无心衰组 25 51.7±14.2 <0.01
注:表中P值为心衰组及无心衰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1)为心衰组与无心衰组比较,P<0.01 3 讨论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日本血吸虫感染后血清 型胶原水平的动态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鼻罩式BiPAP通气治疗重症哮喘16例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