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血吸虫感染后血清 型胶原水平的动态观察 |
|
、9、12周处死,留取血清及肝脏标本待测。 二、临床资料 正常供血者20例,血清由华山医院血库提供;晚血患者59例,均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江西省玉山县,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除临床症状外粪便沉淀Kato s改良虫卵计数和血清抗虫卵抗体检查至少有一条阳性。全部患者四年内均未接受吡喹酮、秋水仙碱或其他药物治疗。所有患者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且HBVM、HCV-IgG检测为阴性。 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双盲法给予不同治疗:1. 治疗组35例予秋水仙碱(法国罗素公司产品)治疗,方案如下:每日口服1mg,每周服药6天,总疗程7个月;2. 对照组24例以一般保肝药肝泰乐作为安慰剂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及疗程同治疗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血清C-Ⅵ、HBVM、HCV-IgG、各肝功能指标及肝脏B超检查,同时随访了解患者胃纳、体力等临床表现的改变。 三、血清C-Ⅵ的测定 (一)、主要试剂的来源 标准C-Ⅵ的抗原和抗体由德国Schuppan教授惠赠,Iodogine试剂由华山医院核医学科提供; (二)、C-Ⅵ放免药盒的制备 首先用Iodogine法将125I碘化标准C-Ⅵ抗原,并将其稀释至10 000cpm/100μl;然后制备各标准浓度抗原(20~640ng/ml);最后经配比选定1∶2 000为抗体的实际工作浓度。 (三)、样本的检测 以竞争性放免法分别测定感染后各期小鼠血清以及正常人和治疗前后晚血患者血清C-Ⅵ水平。 四、统计分析 对小鼠血清感染后各期血清C-Ⅵ水平作多样本均数Bartlett s检验;对患者与正常人及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C-Ⅵ的差值作显著性t检验;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B超变化行卡方检验。
结 果
一、小鼠血清C-Ⅵ及肝脏病理变化 小鼠感染后第3、5、7、9、12周血清C-Ⅵ平均值分别为120、188、220、250、220ng/ml,随时间呈进行性升高,第9周为其峰值,第12周则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经多样本均数Bartlett s检验各期差异有极显著的意义(P<0.01)。同时小鼠肝脏中虫卵肉芽肿形成及纤维增生亦在第9周达到最高峰,第12周与第9周则无明显区别。 二、晚血患者血清C-Ⅵ水平的变化 59例晚血患者(未经治疗)血清C-Ⅵ平均为157±53ng/ml而20例正常人C-Ⅵ则为107±12ng/ml,经t检验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35例晚血患者经过7个月秋水仙碱治疗血清C-Ⅵ均值下降了7.4ng/ml,同期对照组则上升了约25.4ng/ml,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三、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与B超改变 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两组均无患者死亡。治疗组除两例外,胃纳、所能耐受的劳动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无食道静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出现。对照组21例临床表现均无明显变化,并有一例发生食道静脉破裂出血。 治疗组35例中有17例B超表现有所改善而对照组仅有一例B超表现好转。经卡方检验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4.42,P<0.001)。
讨 论
目前已发现肝脏中存在Ⅰ、Ⅲ、Ⅳ、Ⅴ、Ⅵ5型胶原,纤维化过程中各型胶原增生活跃,血清中各胶原指标也有相应的变化[1]。近年来对血清胶原标志物如PⅢP、C-Ⅳ等的研究已广泛开展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新疆地区多民族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分型与基因分型的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肺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的对比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