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
|
加上有时暴发性肝衰竭患者血清对培养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可使其很快失去活性,使用动物肝细胞的支持作用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建议在临床研究及应用中最好使用同种肝细胞。成人肝在国外仅用作肝移植的供体,由手术过程获得的人肝细胞虽经分离培养证实可以用于生物型人工肝,但其数量及质量显然有限。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肝细胞培养时均存在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存活时间及产量有限、难以传代等缺点,而一些肝肿瘤细胞株恰可弥补上述不足,且来源广泛,培养后能迅速达到人工肝支持所需的数量标准,并且具有正常肝细胞的某些功能。如HepG2细胞株不仅可替代肝细跑的代谢解毒功能,而且有在患者血浆中存活并生长的特性,被认为是较理想的肝细胞替代物。C3A细胞株具有良好的肝细胞特异功能,如分泌白蛋白,参与尿素、糖原合成等。将其用于4例伴Ⅲ~Ⅳ度肝性脑病的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的人工肝支持,结果患者脑病症状得到改善,其中,1例存活[11]。但由于肿瘤来源肝细胞株的特异性功能常与肝组织不同,有的肝细胞株系病毒感染转化而成,有的则可使实验动物发生癌变。故一般不主张将肝细胞瘤细胞株用于生物人工肝,据悉美国已限制使用C3A细胞株。 新分离的肝细胞在悬液中由于缺乏立体支架而难以维持其活性及功能,临床试用仅能短时间改变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肝脏功能。单层培养肝细胞在细胞的生物活性、增殖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肝细胞悬液,直接培养于肝衰竭患者的血浆中,可使患者血浆中的氨基酸紊乱得到纠正。但缺点是单位面积细胞数较少,且不便随意取出。采用微载体培养肝细胞,不仅能明显增加培养肝细胞的数量,而且能通过提供立体支撑作用维持肝细胞良好的形态特征,保持蛋白合成和胆红素代谢功能1个月以上[12]。在肝细胞分离后采用抑制肝细胞单层贴壁方法,可促进其相互聚集成多细胞球形体,该培养系统中肝细胞立体排列,能较好地维持形态并产生相互作用。球形聚集肝细胞与微载体肝细胞均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有明显的分化增殖能力,能长期(50天)维持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尤其具有取用方便的优点,因此是生物人工肝系统理想的细胞培养方法[13]。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转化生长因子 与肝脏疾病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与弓形虫感染有关的Reiter综合征三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