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强的松治疗与骨密度的研究 |
|
丁从珠 王 红 冯学兵 张杏书
自80年代以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策略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对于早期老年性RA不失时机地应用改变病情药和实行联合用药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风湿病医师的共识。强的松常常被用来治疗老年性RA,但关于权衡疗效与毒性的问题各家报告不一〔1~3〕。目前还缺乏长期的疗效和骨质疏松的研究。我们采用小剂量强的松加用青霉胺治疗24例老年性RA(A组),并与单用青霉胺治疗20例(B组)比较,随访2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老年性RA44例,其中A组24例,B组20例,所有病人年龄都大于60岁,随机分两组。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的分类标准〔4〕,均具备活动性标准〔1〕:有关节肿胀数≥3个,加上下列两项或两项以上:①ESR≥28 mm/1h,或CRP≥10 mg/L;②晨僵≥45分钟;③Ritchie关节指数>9。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手部X改变等级都无统计学差异。全部病人随访24个月。均排除糖尿病、消化道出血、白细胞减少等。 1.2 治疗:青霉胺口服第1周0.125 g/d,第2周起增至0.25 g/d长期维持,A组同时并用强的松口服15 mg/d,持续1个月后,每4周减2.5 mg/d,6个月后以2.5~5 mg/d维持。所有病人在治疗开始时并用一种非甾类消炎药。 1.3 临床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3、12、24个月分别检测ESR、晨僵、Ritchie关节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并查肝肾功能、血WBC等。检测治疗前、治疗后6、12、24个月骨密度,并选择20例60岁以上正常人(男/女为12/8)检测上述各时间的骨密度。应用尺桡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骨密度。 1.4 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后RA的活动指标比较见表1,可见A组治疗后1个月各项活动指标和治疗后1个月的Ritchie指数较B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12、24个月后A组关节肿胀指数显著低于B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A活动指标的比较(±s)
指标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3个月 12个月 24个月 ESR A 66.5±38.2 40.2±30.22) 33.6±26.2 36.5±30.1 29.2±16.8 (mm/1h) B 56.5±41.2 60.6±49.2 49.2±50.2 34.2±33.2 27.6±20.2 Ritchie关节指数 A 19.8±15.7 10.2±8.62) 6.6±6.42) 6.2±3.3 3.8±1.9 B 20.8±13.6 18.2±8.3 15.2±8.3 6.0±5.1 3.2±2.6 关节肿 A 12.5±8.0 6.8±5.61) 5.0±5.1 4.2±3.31) 3.6±1.91) 胀指数 B 11.2±9.2 12.2±8.8 8.5±8.0 6.9±4.1 5.8±2.6 晨僵时 A 102.0±82.2 56.8±40.21) 56.3±40.7 50.4±38.9 24.4±20.7 间(分) B 96.8±89.2 99.8±90.2 88.5±76.3 62.1±40.2 20.9±39.2
注:1)A组与B组相比P<0.05 2)A组与B组相比P<0.01
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见表2,可见A组治疗后6个月时骨密度较B组显著下降(P<0.05),较正常组显著性下降(P<0.01),治疗后12、24个月A组较B组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CD137在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 下一个医学论文: 转化生长因子 与肝脏疾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