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内置入自制钽丝支架的实验研究 |
|
LCX)5个。动物分别于术后24小时及1、2、4、12和24周行冠脉造影,并将3.5F(20MHz)的超声导管送入支架段血管内观察,结束后股动脉放血,经胸腔右侧开口解剖,分离支架段血管,分别经10%中性福马林或2.5%戍二醛固定,制备组织标本。 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误(表示,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结果
1.置入钽丝支架后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IVUS)随访:所有支架段血管均开通,X线下支架清晰可见,无病理意义的血管狭窄,分支血管开放良好;IVUS示支架贴壁,管腔对称指数≥0.7。全组随访动物中未见与置入支架有关的心脏事件发生,也无支架移位及局部血管穿孔。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3.3%(14头);6.7%(1头)由于支架释放后,支架前端未完全张开,更换球囊导管后又未能通过,而致手术失败,动物死于术后6小时。在成功的14头中,1头死于术后支架内血栓;1头于术后青霉素注射完后死亡,尸检未见支架内血栓;1头因结扎股动脉穿刺部位,而发生下肢坏死。 2.置入钽网支架后不同时期冠状动脉形态学变化:肉眼所见支架置入后支架丝完全贴壁,开放良好;随置入时间延长,内膜逐渐覆盖支架丝。光镜下观察,置入支架后1周开始有内膜覆盖支架丝,1、2、4、12和24周新生内膜厚度分别为58.1±8.1μm、84.8±13.4μm、117.8±15.3μm、210.3±26.8μm和108.7±8.5μm,12周时新生内膜最厚,显著高于其它各时相(P<0.05),新生内膜的主要成份为平滑肌细胞(SMCs)和细胞外基质(ECM)。支架丝下方中膜轻度受压,但无变性、坏死现象;本组6个月随访未见支架丝断裂,偶有淋巴细胞浸润。电镜观察,置入支架后2周支架丝几乎被新生内膜完全覆盖,上皮细胞顺血流方向排列;新生内膜中,可见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它们胞核大,富含内质网、糖原等,而肌丝甚少;12周时,上皮细胞完全成熟,平滑肌细胞转为收缩型,细胞周围有大量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24周时这层新生内膜又逐渐变薄;另外,尽管支架丝横跨分支血管开口,而分支血管仍开放良好。
讨论
1.成年猪的冠状动脉血管树及血管直径极近于人[3]。从我们的经验看,小型猪体重在30~40公斤时,最适合进行支架置入手术,此时不必制备特殊导管,仅选用普通手术后用过的8F鞘、7FJR3.5~4,7FJL3.5~4及8F导引导管即可经股动脉途径实施手术;若猪体重小于25公斤,则需特制导管;而体重过大,则不便于搬运、麻醉及手术固定。 2.本实验分别于24小时、1周、2周和24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随访,结果显示:在所有时相血管均开通良好,无侧支循环阻塞及有病理意义的血管狭窄。6个月组中有1例造影示支架近端有30%狭窄,IVUS显示此处血管内膜增生较厚。分析可能是由于支架二端处在释放过程中,由于机械合力作用使其更趋于扩大,这样可深嵌于血管壁内,防止支架移位;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较支架体部位更为严重的血管壁损伤而使支架二端处内膜增生较其它部位更重。说明血管损伤的程度与日后新生内膜的增殖成正比关系,此与Ip等[4]结论一致。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 下一个医学论文: 32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预防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