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大便失禁的治疗

期卧床的大便失禁病人常有会阴部或臀部损伤, 应给予皮肤护理, 也可使用大便失禁袋(fecal incontinence pouches)收集液态大便, 防止污染肛周皮肤。
3.2 药物治疗 在理论上, 某些能导致大便回纳入直肠或作用于直肠和肛门内括约肌、 骨盆底骨骼肌或肛门外括约肌的药物, 均可改善大便失禁。但实际上, 能较有效地导致大便回纳入直肠的药物只有阿片类止泻剂。
  肠蠕动抑制剂对大便失禁有改善作用。在一份双盲、 交叉研究中, 比较了地芬诺酯-阿托品(Lomotil)和安慰剂对门诊大便失禁病人的效果, 结果显示治疗组大便重量和频度均减少, 但两组间节制试验(tests of continence)(直肠内输注生理盐水或固体小球)的结果无差异[6]。另一份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 洛呱丁胺4mg, 3/d, 可明显减少大便失禁次数和紧迫感, 轻度增加基础肛门括约肌压力, 改善节制试验(直肠内浣注盐水)结果[7]。有人在结肠切除、 回肠-肛管吻合和回肠造瘘病人也发现, 洛呱丁胺能增加基础肛门括约肌压力, 减少夜间大便失禁次数。上述资料提示洛呱丁胺除具有止泻作用外, 尚可能直接增强大便节制能力[8]。
  当一个病人表现为慢性腹泻伴大便失禁时, 洛呱丁胺可能为首选药物, 但如果病人表现为固体大便失禁时, 该药是否也适用, 尚不清楚。用于治疗大便失禁的药物剂量不宜大, 一般使用低于用于止泻的剂量, 可按需要间歇性给药, 例如在离家上班前给予。用药期间应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及时调整剂量, 以防发生便秘。
  近年来一些新的抗大便失禁药物已用于临床。一份初步研究显示, 丙戊酸钠(valproate sodium)能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 增加基础肛管压。有人应用此药治疗作过回肠-肛管吻合术病人的大便失禁, 治疗后大便次数减少, 大便失禁改善[9]。
3.3 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raining)指对大便失禁病人进行排便生理过程训练。这种训练可以让病人自发反应性适应(operant conditioning), 也可借助于仪器来完成。训练的目的是达到在直肠扩张时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常采用一连接于压力计的气囊测压装置, 将气囊置于直肠内, 然后扩张气囊, 让病人观察压力记录仪, 令其当发现压力上升时, 便收缩肛门外括约肌, 如此反复, 逐步训练病人根据直肠内压力上升的感觉来收缩肛门外括约肌。气囊扩张的压力逐步减少, 以病人能感受到直肠内扩张为准。最后, 撤除压力记录仪, 让病人仅凭感觉规律地收缩肛门外括约肌。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浅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的新进展
    医源性便失禁
    儿童神经性大便失禁的治疗方法
    对 利小便实大便 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探
    Pna手术及盆底肌肉折叠术在肛门闭锁术
    老人尿失禁的原因与护理
    对大便的观察及排便异常的护理
    三腔管在排便失禁护理中的应用
    保鲜袋应用于临床尿失禁病人的护理体会
    针刺治疗产后小便失禁2例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