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膜假粘液瘤诊治中若干问题探讨 |
|
因而是更为重要的征象, 特别是mantle样病变中有大小不一的囊性改变并存时, 尤具诊断价值。mantle及scalloping虽非特异, 也可能见于腹膜间皮瘤, 甚至腹腔的其他转移性肿瘤, 但它毕竟可为PMP的诊断提供很重要的线索。值得提到的是, 一些胃肠病书籍, 对于10多年前即已报告的这些十分有用的征象却未能提及或对其意义阐述不够, 以至临床医生未能从这些书中及时得到帮助。
4 与腹膜恶性间皮瘤的鉴别问题 前曾提及的例2, 初诊后4个月因抗痨无效, 在某医院行手术探查, 发现病变广泛, 全腹基本为肿瘤组织填塞封闭, “失去了治疗机会”, 冰冻切片为腹膜恶性间皮瘤, 乃关腹。病理切片经讨论最后报告仍为腹膜恶性间皮瘤。但术后3个月, 病情并无明显恶化, 家属乃来联系。由于结合临床全面考虑不能排外PMP, 乃请病理科复核。复阅切片确不能排外PMP。建议病人在当地医院采集腹水, 离心, 沉渣涂片送免疫组化及组化染色。结果CEA及AB/PAS染色均阳性。由于CEA属于上皮源性标记物, 不见于腹膜间皮源性肿瘤, 故修正诊断为“腹膜粘液癌病, 疑源于阑尾或胃肠其他部位”。说明腹膜恶性间皮瘤与PMP的鉴别有时十分困难, CEA组化染色对此二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 治疗问题 手术治疗是迄今唯一有效的方法[6], 由于本病恶性度低, 很少侵入脏器或转移, 存活时间长, 因而对手术应持积极态度!即使是已多次手术的病人也应如此[7]。本文例2因术中发现病变广泛而放弃切除, 是又一次失去治疗机会。为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 Sugarbaker倡导采用Cytoreductive手术[8]。大多认为全身化疗及放疗作用甚微, 放疗甚至可引起纤维化及肠梗阻。本文例1, 病理报告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临床诊断应为PMCA),术后情况好, 2个月后开始放疗, 历时3个月, 死于肠梗阻, 不能排外放疗促成肠梗阻的可能。化疗大多主张腹腔局部给药, 目前较常用的化疗药物有CDDP, 5-FU, MMC, 顺铂等。Kitamura(1992)采用相当于80mg的MMC-CH(被活性炭吸附的丝裂霉素C)腹腔注射获得良好效果。Kitamura认为由于该药缓缓释出MMC, 与肿瘤有亲和力, 从而长时间地作用于肿瘤细胞, 故效好[9]。后来Ubhi报告11例采用腹腔内注射MMC-CH 25~50mg治疗, 其中7例胃癌病人全部发生与MMC有关的严重并发症, 4例死亡[10]。但该氏报告的病例是“腹内恶性疾患”(intra-abdominal malignancy)而非腹膜假粘液瘤。新近Zoetmulder报告, 在患者行Cytoreductive术及腹腔灌洗术后, 在使腹腔内温度达到40~42℃的条件下, 腹腔内给予可被病人耐受的最大剂量MMC(35mg/m2), 初步获得好效, 并认为是治疗腹膜假粘液瘤的最佳化疗方案[1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逆转录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肛门直肠疾病的检查方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