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丙型肝炎病毒5 非编码区核酶在细胞内对病毒翻译启动的抑制作用 |
|
,CO2孵箱中培养。 二、质粒DNA的细胞转染 核酶真核表达载体Rz213(pcEM213)和Rz260(pcEM260)由本室自行设计构建,并经测序和体外 切割证明[2]。靶基因pCMVNCRluc含有HCV 5′NCR和C区66 nt,并与luc基因融合, 由德国Alt 教授惠赠[3]。首先制备转染质粒,在无菌条件下取经聚乙二醇(PEG)纯化的质粒20 μg溶于100μl双蒸水(ddH2O),用无血清RPMI 1640稀释至1 μg/μl,-20℃保存备用 。转染前16~20h,用胰酶消化HHCC细胞,接种细胞于6孔培养板(1×105/孔),37℃,待细胞生长至50%~70% 融合时即可转染。转染方法按试剂盒说明操作(Lipofectamin为Gibco产品)。37℃培养6~16 h,吸去转染液,换含20%小牛血清RPMI 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传代,不同时间收集细胞。 三、细胞的收集与提取液的制备 培养至预定时间的细胞,弃去培养液,用预冷的灭菌PBS洗细胞2次,根据细胞数加入100~200ml细胞裂解液,置室温15 min,待细胞裂解完全时,用橡皮刮取细胞及裂解液,将其转移至1.5 ml Eppendorf管,离心,收集上清,-70℃保存。 四、荧光素酶(luc)的活性检测 按试剂盒说明操作(Luciferase assay system为Promega产品)。取20 μl细胞裂解液,加入 1.5 ml Eppendorf管,加100 μl luc测试液,混匀;尽快用液体闪烁计数仪计1 min的cpm 值[5]。同时用Braford法测定20 μl裂解液中的蛋白含量,最后核算成每μg蛋白 所含的计数值。 五、统计学分析 本文中数据均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s)。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
结果
一、luc基因在HHCC细胞中的表达 pCMVNCRluc为一瞬时表达载体,当转染于HHCC细胞后,表达luc的活性随细胞转染后的时间 延长而下降。因此,我们分别于转染后48、72、96、120 h和10 d不同时间收集细胞,裂解 保留上清,检测luc的活性,以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得的每分钟计数(cpm值),用每μg蛋白所 含的 计数值表示luc的活性。结果表明,pCMVNCRluc载体能在HHCC细胞内有效表达,转染后48 h luc的活性最高,第2和第3天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4天明显下降(与第2天比 较P<0.01),第10天降至本底水平(图1)。 二、Rz213与pCMVNCRluc共转染对luc活性
图1 pCMVNCRluc在HHCC细胞内的表达的抑制作用
将Rz213和pcDNA3(空载体作为对照)分别与pCMVNCRluc靶基因共转染HHCC细胞,分别于 转染 后第2、3、4、5、10、15和20天不同时间收集细胞,检测luc的活性,结果见图2。Rz213对l uc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组间在第3、4和第5天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
图2 Rz213与pCMVNCRluc共转染对luc表达抑制作 用
三、Rz213与Rz260对细胞luc活性表达的比较 213和260两个位点的锤头结构Rz,体外切割研究显示,两Rz均可特异性切割靶基因。为了解 两Rz在细胞内的作用,我们比较了两Rz分别与pCMVNCRluc共转染对luc活性的抑制作用,以 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cpm值为100%,计算Rz组的抑制率(对照组cpm-Rz组cpm/cpm×100)。结 果表明,Rz213和Rz260在转染后第3、4、5天的抑制率分别为:Rz213是36.7%、63.1%和51.2 %,Rz260是30%、56.7%和48.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关于核酶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