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性低热 |
|
能性低热的机制则认为系植物功能紊乱致体温调节障碍所致。 功能性低热的诊断需根据较长时间的观察,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如肺外结核,甲亢,恶性肿瘤,在女性尤需注意卵巢癌。特别是男性患者,诊断功能性低热需慎重。在女性患者尚需和经前体温升高相鉴别,部分妇女月经前7~10d体温上升至37.5℃左右,平均体温上升0.2~0.5℃,月经来潮后体温降至正常。有几个试验可供参考: 饮热水试验:饮70℃热水1杯后,5min测体温,如体温比喝水前提高0.3~0.4℃或虽升高在0.3℃以下,但15min内体温不能恢复至原有体温为阳性,属功能性发热。 萘普生(naproxen)试验:萘普生是一种强效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对前列腺素合成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用药后前列腺素合成被抑制,可阻断肿瘤坏死因子(TNF)对下丘脑的作用,而有明显的降热效应。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种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分泌的多活性蛋白质细胞因子,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者均有致热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相对缺血,缺氧引起组织坏死,释放肿瘤坏死因子,因此萘普生对肿瘤热有选择性解热作用。方法是萘普生375mg(临床上实际用250mg),每隔12h口服,共3次,肿瘤性发热体温下降,结缔组织病部分退热,而感染性体温不下降。亦有报道用匹拉米洞试验来鉴别,如匹拉米洞无效则考虑为神经功能性低热,这些方法仅供参考,且这些药物副作用大,白细胞减少者勿服匹拉米洞。 治疗:首先对功能性低热,尤其是神经功能性低热,必须进行心理治疗,解除心理负担;劝阻患者不要1日多次不停地测体温,如可能短期内1日仅测1次体温或一阶段不测体温;如无明确细菌感染不要滥用抗生素,对感染后低热,可试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如患者迫切需要治疗可用阿斯匹林、吲哚美辛类药物,如消炎痛、布洛芬、萘普生等。因为此类药物系通过抑制下丘脑的前列腺素E合成,降低调定点而起退热作用,但对肝炎后综合征要警惕慢性迁延性肝炎,而对神经功能性低热可试用谷维素、刺五加等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药物。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枢性发热 下一个医学论文: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18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