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分泌疾病伴有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 |
|
周倜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194(2000)11-0648-03
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常伴有发热现象,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过程中, 发热的形式和程度均有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往往在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分泌疾病中, 掌握这一阶段发热的特点与规律, 就可以早期对其病因做出诊断。
1 下丘脑综合征 下丘脑体积小, 功能复杂, 由先天和后天性, 器质和功能性, 多种病因造成。下丘脑具有分泌释放促激素和抑制激素功能, 对内分泌各个腺体具有调控作用, 因此当病变累及下丘脑的局部细胞核群, 或多个生理调节中枢时, 可引起复杂的临床症状称之。临床表现有多饮多尿、 嗜睡、 多食肥胖、 厌食消瘦、 月经减少、 过早闭经, 男性性功能减退、 发育延迟、 侏儒、 性早熟、 发热等症状。下丘脑综合征发热一般为37.5℃低热, 但亦可有弛张性不规则性高热, 一天之中体温多变, 高热时肢体冰冷, 而且对一般退热药无效。在中脑或脑桥病变时, 也可出现高热。引起本综合征的病因甚多, 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和多样性, 因此诊断较难, 必须详细询问病史, 联系下丘脑的生理功能, 结合有关下丘脑靶腺反馈机制, 头颅CT和磁共振等影像学特征作出诊断, 然后才可拟定出病因与对症治疗方案。
2 甲状腺疾病 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亢危象, 桥本病, 亚急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癌等。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病, 甲状腺激素是能量代谢主要激素之一, 甲状腺激素增多, 会使蛋白、脂肪和糖的能量代谢加速, 产热过多, 常有不同程度发热和出汗症状, 此外甲状腺激素又可加强5-羟色胺活性使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兴奋、震颤和心动过速, 甚至出现心律失常, 其中甲亢最为典型。桥本病、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 约76%发展为甲状腺功能减低[1], 可有少数患者表现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或甲亢, 两者均系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不同免疫阶段, 可以互相转变或交替出现[2]。在甲状腺滤泡细胞遭受自身免疫抗体攻击, 出现细胞功能增强或细胞破坏时, 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增多或细胞破坏缺陷, 反流入血增多, 可引起高甲状腺素血症, 造成高代谢症群。桥本病甲亢期与甲亢相似, 亚急性甲状腺炎则体温升高较为普遍, 且常常是首诊主要症状。这类患者发热同时多有高代谢症群, 亚急性甲状腺炎, 多有甲状腺局部结节, 自发痛与触痛, 测定血浆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增高, TSH降低, TG、TM不同程度增高。亚急性甲状腺炎还伴有甲状腺吸碘131率降低的分离现象, 以及血沉增快, 白细胞增高等特点, 在确定病因诊断中均有特征性变化,因而诊断比较容易。甲状腺癌中滤泡细胞型者常有外周转移灶, 也具有吸碘功能, 偶而可出现甲亢症状和发热, 其它类型甲状腺癌中多无此功能, 因此对此类疾病, 可借助其肿瘤质地坚硬如石, 对邻近组织浸润而粘连固定, 以及远处转移灶等特点, 进行细针甲状腺细胞学检查时阳性所见, 病因诊断也较容易。
3 肾上腺疾病 常有发热症状者为嗜铬细胞瘤, 本病具有邻苯二酚胺分泌增多特点, 可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对血管、 平滑肌和神经内分泌兴奋, 引起阵发性高血压为特征, 同时可出现低热症状。柯兴综合征易诱发感染, 引起毒血症和败血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由于合并感染、 创伤, 失盐失水过多等应激情况, 诱发危象, 可有发热表现。这类肾上腺疾病中,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嗜铬细胞瘤儿童患者可因邻苯二酚胺大量释放, 引致平滑肌张力减弱, 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或周围动脉痉挛, 引致发作性下肢跛行[3,4]。肾上腺疾病因为具有各个病种的特有体型, 如向心性肥胖, 满月脸, 皮肤紫纹, 痤疮, 毛发增生, 男性化或有皮肤粘膜色素沉着, 以及阵发性高血压, 剧烈头痛, 神经紧张、 焦虑、 烦躁和瞳孔散大等特征不难与其它发热疾病鉴别。
4 痛风性关节炎 由嘌呤代谢异常, 尿酸盐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沉积所引起的炎症性的反应, 急性发作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 起病急剧, 半数以上患者发生一侧足部拇指关节有红肿痛热急性炎症表现。剧烈疼痛伴有全身症状, 发热, 白细胞增多, 血沉增快, 易误诊为蜂窝组织炎或丹毒。未经治疗者, 尿酸盐沉积增多, 进入慢性痛风阶段。多次急性发作, 受累部位可扩展至其它关节, 最终以骨质破坏, 周围组织纤维化而使关节强直变形为特征, 在漫长的反复发作病程中, 除关节疼痛和反复受侵关节急性炎症外, 伴随而来的发热等全身症状也较明显,[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结缔组织病长期发热的诊断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中枢性发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