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脏瓣膜病变 |
|
E)最重要的心脏并发症之一[1]。然而在SLE病人中,瓣膜病变发生与否与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目前尚不清楚。另外,SLE病人瓣膜病变如何演变,瓣膜病变与SLE病人的并发症(中风、外周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死亡)是否相关,也未见研究报道。为此,我们研究SLE病人的临床特征和心脏瓣膜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及瓣膜病变的演变,探讨瓣膜病变与SLE病人的中风、外周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死亡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为104例小于60岁确诊为SLE的病人。女97例,男7例,平均年龄(32±8)岁。所有病人均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和有关红斑狼疮的临床与实验室评价。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不列为研究对象。其中74例病人进行了第二次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和有关红斑狼疮的临床和实验室评价。第二次检查与第一次检查时间间隔最少在6个月以上。对照组为80例,男27例,女53例,平均年龄(34±9)岁,健康体检人员的UCG检查结果作为对照。 1.2 超声心动图检查:UCG检查均采用美国Acson彩色多普勒检查仪。病人的临床资料在检查前未告诉检查者。在至少2个瓣叶如瓣叶厚度超过3 mm(二、三尖瓣)或2 mm(主动脉瓣),或1个瓣叶厚度超过上述范围并伴有瓣叶赘生物和/或轻度瓣膜反流时考虑为瓣膜增厚。使用彩色多普勒判断有无瓣膜反流及反流的轻重。瓣膜赘生物定义为异常的、固定的回声密度并有明确的边缘。瓣膜狭窄通过计算瓣膜面积确定。 1.3 临床和实验室评价:所有病人均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抗核抗体(ANA)、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C3、C4、红细胞沉降率(ESR)、心电图(ECG)等。狼疮活动与否和狼疮严重指数记分分别参考Wallace等[2]和Katz等[3]提出的方法。另外,详细记录病人使用的药物及剂量。 1.4 并发症:病人和健康体检人员分别平均随访(38±9)个月和(40±10)个月。SLE并发症包括中风、外周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瓣膜病变:见表1。SLE病人中瓣膜病变较常见,初次和随访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而对照组瓣膜病变发生率仅为8%。SLE组瓣膜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瓣膜狭窄除外)。瓣膜增厚是最常见的瓣膜病变,发生率32%,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增厚为主。瓣叶钙化发生率小于10%。首次和随访瓣膜反流发生率分别为28%和26%。首次和随访瓣膜赘生物发生率分别为21%和18%。赘生物可位于瓣叶的基底部、中部和底部,以位于二尖瓣的心房面或主动脉瓣的血管面居多。赘生物的大小和形态多变,边缘不规则。近2/3的赘生物病例合并有瓣膜增厚。
表1 SLE组和对照组瓣膜病变发生率
瓣膜病变 初次超声心动图 随访超声心动图 SLE组 对照组 SLE组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增厚 33 32* 5 6Δ 25 34* 二尖瓣 23 22 2 2 17 23 主动脉瓣 19 18 4 5 12 16 三尖瓣 2 2 0 0 2 3 肺动脉瓣 1 1 0 0 1 1 反流 29 28* 3 4Δ 19 26* 二尖瓣 22 21 2 2 15 20 主动脉瓣 8 8 1 1 6 8 三尖瓣 3 3 0 0 1 2 赘生物 22 21 0 0Δ 13 18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HLA 下一个医学论文: 恶性疟原虫富组蛋白 全编码区基因的真核克隆及表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