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一型分子基因型与数量的测定及其意义 |
|
AAGGCAAGTCTGG-3′(引物3′端距结构基因内含子Hind Ⅲ酶切位点25~55 bp)建立PCR技术加Hind Ⅲ酶切技术。取EDTA抗凝全血提取DNA,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Hind Ⅲ酶切,可将CR1分子密度相关基因分为高表达(HH,1.8 kb一条带)、中表达(HL,1.8、1.3、0.5 kb三条带)和低表达(LL,1.3、0.5 kb两条带)三种基因表达形式(见图1)。
A为患者住院时测得的A405平均值, B、C为疾病活动期测得平均值, D、E为疾病转为静止期的A405平均值。
图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R1分子的动态变化
1.2.2 红细胞CR1分子定量测定方法:根据文献[5]建立红细胞CR1分子定量测定方法,取EDTA抗凝血用PBS洗涤3次,用戊二醛固定,用PBS配成2%的红细胞悬液。取25 μl红细胞悬液加入V型板,分别加抗红细胞CR1分子一抗(晶美生物公司)、碱性磷酸酶标记的二抗(宝灵曼公司)和相应底物。离心、吸取上层显色液于另一个干净U型板测定A405值。空白对照组用无一抗的稀释液代替一抗,其余相同。实验组A405值与空白对照组值之差即为测定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tuden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SLE患者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与数量的变化:SLE患者红细胞CR1分子的基因型,高表达人群明显低于正常人,而中、低表达者则明显较正常人升高(P<0.05)。CR1分子的数量表达显著低于正常人(P<0.000 1)。以上两研究结果表明,SLE患者的CR1分子数量变化比其基因型变化更为明显。可初步推理,SLE患者的CR1分子数量表达的缺陷,主要是后天获得性。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报道完全相同。数据见表1。
表1 SLE患者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与数量表达的变化
组别 例数 基因型 CR1数量 HH(%) HL(%) LL(%) (3×106个RBC) A405 正常人组 40 23(57.5%) 16(40.0%) 2(2.5%) 1.22±0.31 SLE组 24 9(37.5%) 11(45.8%) 4(16.7%) 0.42±0.16* 注:与正常人比较*P<0.000 1;基因型χ2检验,χ2=4.498,P<0.05
2.2 SLE患者红细胞CR1分子动态测定与其病情发展:我们对2例SLE患者的CR1分子随其病情变化进行动态测定,结果发现,SLE患者的CR1分子表达随病情的活动而发生变化,当疾病活动时,患者红细胞CR1分子表达明显下降。在疾病恢复或好转期则明显回升,见图1。 2.3 红细胞CR1分子测定在SLE辅助诊断中的价值:24例确诊SLE患者的CR1分子A405测定值,无1例高于1.0,此点明显不同于正常人和其他疾病患者。我们对初步诊断为SLE,而其CR1分子数量表达处于正常人水平的3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最终证实3例患者皆是误诊。该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对SLE患者进行红细胞CR1分子的定量测定,对辅助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4 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与数量表达对SLE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临床观察发现,基因型为LL和CR1分子数量表达极低的SLE患者,明显较基因型为HH和CR1分子数量表达较高的SLE患者累及的系统多、病情较重,而且对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效果反应不明显,这部分患者的预后亦很差。因此可以认为,对SLE患者进行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和数量测定,对治疗方案的研究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蛋白酪氨酸激酶在IL 下一个医学论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