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心停搏液持续灌注心肌保护的实验研究 |
|
为三组: A组为冷晶体心停搏液灌注组(对照组)。高浓度(诱导):乳酸林格氏液400 mL,10%氯化钾5 mL,10%硫酸镁6 mL,10%普鲁卡因50 mL,5%碳酸氢钠18 mL,50%葡萄糖40 mL,胰岛素4单位,地塞米松4 mg。低浓度(维持):在400 mL乳酸林格氏液中的各种成分含量减半。 B组为冷血心停搏液灌注组(对照组)。高浓度(诱导):0.9%生理盐水500 mL,10%氯化钾35 mL,10%硫酸镁48 mL,2%利多卡因10 mL,停搏液中钾离子浓度79.2 mEq/L,与4∶1氧合冷血混合。低浓度(维持):0.9%生理盐水500 mL,10%氯化钾14 mL,10%硫酸镁48 mL,2%利多卡因5 mL,停搏液中钾离子浓度为33.1 mEq/L,与4∶1氧合冷血混合。 C组为温血心停搏液灌注组(实验组)。其成分含量与冷血心停搏液相同。 2.实验方法。实验犬全麻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及心电图。置左侧股动静脉插管测血压及中心静脉压,鼻咽温探头测温度。肝素化(3 mg/kg),右侧股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断上、下腔静脉,经右房直视下置冠状静脉窦插管,测冠状静脉窦流量。A、B组血流降温至鼻咽温25℃左右。C组则在35~37℃左右阻断主动脉,不降温。三组心停搏液的灌注方法为:A组:首剂15~20 mL/kg,此后每隔20~25 min灌注首剂半量低浓度心停搏液。B组:首剂灌注以4份血与1份高浓度心停搏液混合,灌注量15~20 mL/kg,此后每隔20~25 min灌注半剂量。C组:首剂灌注高浓度温血心停搏液以后持续灌注低浓度温血心停搏液,灌注流量为70~100 mL/min,温度维持在34~37℃。升主动脉阻断(ACC)120 min,开放主动脉(CCR),并行循环30 min,终止体外循环。 3.观测指标。①心电活动情况。②分别于ACC前及CCR后30 min取动脉血及冠状静脉窦血测定CK-MB,LDH含量。③分别于ACC前,ACC 120 min,CCR 30 min取心肌组织测定丙二醛(MDA)、ATP及钙离子含量,光镜、电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④测定ACC前及CCR后30 min冠脉静脉窦流量(CSF)、氧摄取率(MRO),钾浓度,记录灌注的晶体液总量。
结 果 1.心电活动。三组心停搏时间及复跳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均为自动复跳,呈窦性心律。 2.ACC前及CCR后三组CSF,MRO均无明显改变。 3.CK-MB,LDH的含量如图1、图2所示。A、B组CK-MB及LDH在CCR后30 min均较ACC前显著增高(P<0.05或P<0.01),而C组则无明显改变,且均明显低于A、B两组(P<0.05)。
图1 各组CK-MB含量变化
图2 各组LDH含量变化
4.MDA (mmol/100 mg MC)含量在ACC 120 min时无明显变化,CCR后30 min A、B组均较ACC前、ACC120 min明显升高(93.7±4.3) vs (48.5±3.0);(75.5±2.1) vs (50.7±3.5)(P<0.01),而C组无明显升高。CCR后30 min A、B组MDA含量均明显高于C组(P<0.05)。 5.心肌组织ATP的含量见图3。结果显示A、B两组ATP含量在ACC 120 min、CCR 30 min均较ACC前显著降低(P<0.05或 P<0.01),而C组ATP含量虽有所降低,但与ACC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显示ACC 120 min,A组ATP含量明显低于B、C组(P<0.05)。B、C组则无明显差别。CCR 30 min A、B组ATP含量均低于C组(P<0.05)。 6.A、B两组CCR后30 min钙离子含量均高于ACC前(P<0.01),而C组则无明显差别(P>0.05)。CCR 30 min,C组钙离子含量低于A、B组(P<0.0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主动脉瘤转归的相关因素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现假性低血糖一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