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74.4%;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3例,总有效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值分别为21.13,58.99;P值分别为<0.05,<0.05)。经过对治疗组的所有病例按是否产生明显不良药物反应的假设标准进行病例分类,然后再以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进行对照分析,发现4个月疗程结束时,前者显效率为17.2%(5/29),有效率为65.5%(19/29);后者分别为64.3%(9/14),78.6%(11/14);两组比较在显效率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9.516,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χ2=0.763,P>0.05)。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5.5%(19/29),78.6%(11/14)。6个月随访总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4.1%(7/29),71.4%(10/14),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966,P<0.05)。
2.3 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1)流感样症状:治疗组所有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头痛、肌痛等流感样症状,随注射次数增加而减轻,有11例接受镇痛对症处理,其中2例重者在治疗1~2周后放弃干扰素治疗。(2)骨髓抑制:占治疗组所有病例的83.7%(36/43),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下降,但未检测出白细胞低于4.0×109/L,血小板低于100×109/L的病例,其中13例白细胞减少幅度超过16%,11例血小板减少幅度超过32%。(3)其他:脱发1例,失眠3例。按假设标准统计产生不良反应29例。
3 讨论
在抗乙肝病毒治疗中,干扰素是目前较为有效的药物。现已收编入新版教科书(《传染病学》第6版)中,明确了干扰素抗病毒机制,对其疗效与病例的选择性关系(病例的ALT水平、所处病期、病程、性别、年龄等)作了概括,干扰素的不良药物反应得到临床验证。另外,文献报道干扰素同时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表现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作用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的增强,并可能有血清转换的延迟效应,可通过加大剂量延长疗程的手段提高应答率[2~6]。但目前临床应用中对于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与其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检索相关文献未发现相关方面的临床研究报道,对于有明显不良反应的病例是否有必要继续应用干扰素治疗或如何合理应用干扰素治疗尚存疑问。本文通过对近4年来43例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情况的近期疗效分析,证明了干扰素的有效性,同时发现病例中有明显不良药物反应者较轻微不良反应者而言,通过治疗前后HBeAg血清转换率变化的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HBV-DNA阴转率的变化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分析认为干扰素可以明显降低血清中HBV-DNA的滴度,在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乙肝病毒的传染性方面对于病例个体是否有明显不良反应并无直接影响,其抗病毒作用应该肯定,而HBeAg血清转换率之间的显著差异也仅限于近期疗效的观察,可能与干扰素对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的作用程度不同直接相关,另外也可能和病毒株型存在一定的关系。干扰素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具体作用以及对干扰素有明显不良反应的病例如何合理应用干扰素进行临床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脏,2000,5(5):257-263.
2 赵国民.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肝近期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6):361-362.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0.
4 缪晓辉.2002年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肝专家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5):322-323.
5 吴国强.不同剂量及类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长期疗效对比.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3):202.
6 Lok ASF, Heathente EJ, Hoofnagle JH.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2000: summary of a workshop. Castroenterology,2001,120(7):1828-1853.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