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本院119例患者是否运用干扰素治疗以及在使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以治疗前后的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总结干扰素α-2b近期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χ2值分别为21.13,58.99;P分别为<0.05,<0.05)。在治疗组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病例与无不良反应病例之间在显效率(17.2%,64.3%)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9.516,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24.1%,71.4%)差异无显著性(χ 2=0.763,P>0.05)。结论 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较为有效的药物,其抗乙肝病毒作用予以肯定。但对于干扰素治疗中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的病例,在HBeAg血清转换率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因此对其不良药物反应应予以重视,分析认为对干扰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功能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在对明显不良药物反应病例治疗过程中应寻找合理用药方法。
【关键词】 乙型肝炎;干扰素α-2b;诱导治疗;不良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强抵抗力,它的持续存在是慢性乙肝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而缺乏特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成为根治乙肝的瓶颈,我院于2000~2004年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病例诊断标准为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关于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1]。干扰素的药物不良反应,除自觉症状外,在骨髓抑制的实验室表现尚无明确的量化标准,经查阅相关文献,国内最新报道白细胞及血小板平均下降率分别为16%、32%[2]。据此假设:(1)不可耐受的自觉症状并接受药物对症处理;(2)血白细胞下降幅度>16%;(3)血小板下降幅度>32%。本文以具备上述任一条者为产生明显不良反应病例,不具备上述条件者视为轻微不良药物反应病例,并以此假设作为标准进行分组对照。所有患者的血清病毒学指标中HBsAg、HBeAg、抗HBc及HBV-DNA均为阳性,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不同程度升高,排除HCV、HDV感染,甲胎蛋白检测指标在正常范围内,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均为正常。以接受注射干扰素的病例为治疗组,治疗组共43例,男33例,女10例,年龄23~47岁,乙肝病史2~13(4.0±2.9)年。对照组共76例,男54例,女22例,年龄21~56岁,乙肝病史2~15(4.3±3.6)年。两组的病情、年龄、性别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 药物及方法 药物为重组人干扰素α-2b(IFN α-2b,商品名隆化诺,丽珠新宝制药厂),治疗期第1个月每次肌注300万u,每日1次,第2~4个月每次肌注300万u,隔日1次,4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除干扰素外不加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同时短期内应用甘利欣、苦参碱等保肝降酶药,对照组以阿昔洛韦、甘利欣、苦参碱等药物短期治疗。
1.3 检查方法 定期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4个月3次检查肝肾功能、血清病毒学指标、血尿常规,并定期在6个月后随访、复查上述指标。
1.4 疗效判断 显效(完全应答):血清ALT恢复正常,发生HBeAg血清转换,HBV-DNA阴转;有效(部分应答):血清ALT恢复正常,并有HBV-DNA阴转或HBeAg阴转或产生抗-HBe抗体;无效(无应答):未达上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1.5 统计学方法 以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 见表1、表2。治疗组4个月后有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发生HBeAg血清转换,另有6例出现抗-HBe抗体,同时HBeAg阳性,继续延长疗程至半年后3例发生血清转换,3例维持原状,而对照组仅2例发生HBeAg血清转换,另有1例产生抗-HBe抗体而同时HBeAg阳性。
表1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的比较(略)
表2 明显和轻微不良反应病例组间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的比较(略)
2.2 治疗结果 1个疗程结束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