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检查前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记录、整理所获资料。胃电图选用合肥科学仪器实验厂的EGG-IA2、EGEG-5D2型五导胃肠电图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检测,检查前停止服用对胃功能有影响的各类药物,禁油腻、油炸、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空腹6 h以上。试验餐选择:≤30 kg体重者:面包片50 g、火腿肠35 g,总热卡为380 kCal;>30 kg体重者:面包片75 g、火腿肠50 g,总热卡为555 kCal。进餐时间为5 min,进餐后待患儿安静10 min后再进行餐后记录。胃镜选用Olympus GIF-XP240型进行检查,直视下详细观察黏膜色泽、形态及黏膜下血管纹,记录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表现。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胃电图检出疾病分布情况 见表1。表1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率最高(78.5%),而无明显胃肠器质性病变的胃节律紊乱患儿所占比例最低(1.5%)。
2.2 胃电图餐前餐后频率、幅值比较 见表2。对表2中各导联餐前餐后频率、波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胃窦部餐后平均频率快于餐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体部进餐前后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窦胃体餐后平均波幅均高于餐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1 200例小儿上腹痛患儿胃电图检查结果(略)表2 200例小儿上腹痛患儿餐前餐后频率幅值比较(略)
2.3 胃镜检出疾病分布情况 见表3。表3 200例小儿上腹痛患儿胃镜检查结果(略)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浅表性胃炎与十二指肠炎发病率较高,溃疡发病率较低。
2.4 胃电图与胃镜诊断结果对比 见表4。表4 200例患儿胃电图与胃镜诊断结果对比表4提示二者诊断浅表性胃炎的符合率最高,说明胃电图检查对浅表性胃炎的初诊率较高,而对其他几种器质性疾病的初诊率不高。
3 讨论
位于小肠、结肠和胃尾端2/3部分的平滑肌细胞,其膜电位可以产生周期性的波动,所产生的震荡电位称为慢波、基本电节律(BER)或起步电位,是胃肠电活动的主要类型。而快波指当慢波的震荡电位使细胞膜的除极超过某一阈电位水平时,所引起细胞膜发生快速发放的电震荡,常负载于慢波的顶端或其后。所以,胃的收缩依赖于胃电慢波、快波的共同作用。
既往研究表明,进餐能引起胃电活动改变,其主要表现在破坏消化间期综合肌电,使其转变为消化型肌电活动。有学者认为,这可能同神经和胃肠道激素的释放有关[3]。
本组200例小儿上腹痛患儿中,从胃镜检查分析以慢性浅表性胃炎(46.0%)、十二指肠炎(32.0%)为主,胆汁反流性胃炎占12.5%,溃疡患儿所占比例最小(9.5%)。
而200例患儿胃电图改变显示胃窦部餐后平均频率多快于餐前,差异有显著性。考虑其应用可能是本身存在的胃肠器质性病变。可破坏胃的周期性电变化,且胃镜下我们观察到大部分病灶位于胃窦附近,因此导致胃窦部胃电频率变化明显。胃肠器质性病变对胃电周期性变化影响的机制及各病间是否有区别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患儿的餐后平均幅值均较餐前增高,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可能与进餐破坏消化间期综合肌电,导致峰波间断发放有关。
就疾病分析而言,胃镜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中,胃电图符合83例,符合率占90.2%,提示胃电图对诊断浅表性胃炎的价值较高,11例不符合的病例中,3例因无异常表现诊为正常;5例因观察到高频低幅锯齿状波形而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虽然镜下未观察到明显胆汁反流现象,但不能排除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3例因波形不规则诊为胃节律紊乱,考虑可能为胃炎伴有节律紊乱。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胆汁反流间歇期胃电图检查可表现为浅表性胃炎,考虑19例不符合病例胃电图全部诊为浅表性胃炎与此有直接关系。同样,在间歇期,胃镜下也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