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肝性脑病的诊断治疗

为尽早发现和诊断肝性脑病,已有应用心理  测试及诱发电位检查诊断亚临床肝性脑病的方法。初步临  床观察证明能在一般神经精神症状出现前,早期诊断肝性脑病,为治疗提供最佳时机。最后肝性脑病患者如昏迷时  间较长,常出现继发性脑水肿。而呼吸衰竭为多数肝性脑  病的死亡直接原因。   

  4 肝性脑病的治疗  

  肝性脑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措施,并以积极地消除  诱因及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为主。  

  4.1     诱因的处理 肝性脑病如能查出明确的诱因并能迅  速清除和纠正者,常常预后良好,而无明显诱因的自发性肝  昏迷预后很差。  

  4.1.1     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在控制诱因中,限制蛋白质的  摄入是基本的最简单的方法。但应注意,肝性脑病患者常  已有蛋白质消耗,如再严格限制蛋白,很容易造成全身状况  恶化,增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危险。因此,在患者神志开  始清醒时,可开始蛋白摄入,初始量为0.5g/kg,渐增至  40g/d,如采用植物蛋白及乳类更有氨产生较少的优点。另  外在限制蛋白的同时应保证基本的热量需求(1200~  1600cal/d),否则容易造成负氮平衡,形成更大地危害。  

  4.1.2     预防及治疗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食  管及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诱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预防出血的措施为降低门静脉高压,基本的预防是长期口  服心得安,较根本的办法是外科手术分流。如果已经出血  应及时止血,内镜止血较为有效和彻底。生长抑素亦可快  速降低门脉压力,有较快的止血效果,对流入肠道的积血要  尽快清除以减少氨的产生。急性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的消化  道出血多与全身出血倾向一致,为广泛的胃肠道黏膜出血,  治疗应注意纠正全身出血倾向,如适量输入新鲜血、凝血酶  原复合物、大剂量维生素K等,同时可配合使用强力的制  酸药物,如洛赛克等以加强保护胃黏膜。  

  4.1.3     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 肝硬化患者广泛侧支循环  的建立,很有利于肠道细菌的扩散,容易发生肠道感染、自  发性胸膜炎、败血症等,这些感染可加重或者诱发肝性脑  病。早期针对性的抗菌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感染,而且对  肝性脑病有很大的帮助,主要选择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   类等抗生素,也可配合氨基糖苷类。  

  4.1.4     避免使用可能加重昏迷的药物,及时清理肠道 肝  性脑病的患者,特别是Ⅰ、Ⅱ期,常有兴奋、躁狂现象,应避  免在此时使用巴比妥类及安定类药物,更不宜使用吗啡类  强力镇静药。由于躁狂明显消耗体力,促使肝损害加重,可  适量应用异丙嗪,亦有采用东莨菪碱注射控制躁狂效果良  好的报道。为减少氨的产生,保持肠道通畅也十分重要,常  可给予乳果糖或甘露醇口服,以每日排软便2~3次为宜。  效果不好可给予灌肠。  

  4.2     肝性脑病相关发病机制的治疗  

  4.2.1     除氨治疗 除采用酸化和清洁肠道,口服益生菌调  整肠道菌群外,降氨治疗的主要方法是直接使用促进氨代  谢的药物。临床应用较久的有谷氨酸钠、精氨酸,谷氨酸钠  能与氨结合生成谷氨酰胺而有效降低血氨浓度,但因其强  碱性,可引起碱中毒,加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疗效不好,  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精氨酸具有偏酸性,可以纠正代谢性  碱中毒。目前较新的降血氨的药物为鸟氨酸-门冬氨酸  (俗称“雅博司”),该药通过鸟氨酸循环形成尿素,另由门  冬氨酸促进谷氨酰胺的合成而具有双重去氨作用。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急性脑缺血大鼠边缘系统谷氨酸及其受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诊断的评估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腔隙性脑梗塞的CT TCD与临床分析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和脑电图评估
    心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创伤性脑水肿的在体研究
    2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护理
    脑室外引流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分析
    IL 1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关系
    细胞生长肽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临床分析 附46例报告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