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审批程序,该类药物中毒事件临床上已属罕见。 本组肝损害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潜伏期短, 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症状明显,血中白细胞升高,肝功 能检查以肝酶学升高为主,提示药物属直接肝损型药物,其 经肝内代谢后转变为毒性代谢产物,如亲电子基、自由基和 氧基,与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大分子物质共价结合,或造成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肝细胞坏死 [2] 。但肝损害的发生 发展与药物剂量并不直接相关,如1例仅服用20粒药物即 引起严重肝损害,而3例服用400粒以上药物尚未见肝损 害,这可能由于机体的遗传多态性,包括肝内细胞色素 P450酶系的活性,氧化、乙酰化、羟化作用的变异等,使机 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3] 。
四环素偶可引起肝损害,主要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和 坏死,常发生在肾功能严重受损而静脉又滴注大剂量四环 素时 [1] ,本组变性四环素所致的肝损害与其有较大差别, 但也部分合并有肾小管损害,同时4例合并较重肾小管功 能损害者,其肝功能恢复较慢,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提示合 并肾小管损害者中毒较深,肝损害较重,或肾小管损害导致 的机体代谢障碍影响了肝功能的恢复,使病情变得更为复 杂。
【参考文献】
1 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879-920.
2 姚光弼.药物性肝病.中华消化杂志,1999,19(5):339-342.
3 Myer UA.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drug metabolism.Progress Live Dis,1990,9:307.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