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见表1,表2及图1。表1 rhBNP对于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表2 rhBNP对于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酶学的影响(略)。
2.2 rhBNP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MDA、MPO含量明显增加,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rhBNP大鼠的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提高,MPO活性显著降低(P<0.05),见表3。表3 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MDA、SOD及MPO水平(略)
3 讨论
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标本NBT染色变浅,梗死范围增大,梗死重量及MIS均增加。MIS与左室舒张期末压之间呈平行关系,左心室MIS愈大,左室舒缩性能降低愈明显,恢复愈差〔7〕。心肌细胞损伤时,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血清心脏标记物)开始弥散至心脏间质组织并最后进入梗死区的血液中。心肌细胞损伤时CK溢出越多,活性越高,反映心肌损伤程度越重〔8〕。LDH增加可反映细胞膜的损伤,其外漏的程度也可间接反映心肌再灌注受损程度〔9〕。因此,心肌梗死重量和MIS及血清CK、LDH及AST的活性测定可作为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及药物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和预后的指标之一。本实验表明,rhBNP能明显缩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NBT染色变深,明显降低梗死重量和MIS及血清CK、LDH 和AST活性,证实其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的产生及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重要环节之一〔10〕,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随着大量氧的涌入,致使氧自由基大量产生,后者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连锁反应,造成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使膜电位不稳定,触发严重的心律失常〔11〕。MDA是脂质过氧化的共同产物,细胞中MDA水平常可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的程度,间接反映心肌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和细胞损伤的程度,因此MDA是评价心肌缺血损伤的较好指标之一〔12〕。有研究表明早期冠脉内皮细胞损伤和其后所引发的中性粒细胞聚积是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的阶段〔13〕。MPO是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嗜天青颗粒内的一种氧化酶,炎症时被释放到细胞外,通过与过氧化氢(H2O2)作用,产生次氯酸等强氧化剂,进而造成邻近组织损伤,MPO的活性愈强,炎症损害愈严重,即缺血再灌注损伤愈重。氧自由基极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新的自由基,如羟自由基,其活性更强,能引起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更大的损伤,从而加剧缺血心肌的损伤。SOD能清除氧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因此,SOD活力的高低可反映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本实验观察到rhBNP组与模型组比较,MDA及MPO含量明显减少,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表明rhBNP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MDA、MPO含量,提高SOD活性。说明rhBNP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的氧化损伤有关。
此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还包括微血管损伤等,rhBNP 还可能通过直接扩张冠脉血管及微血管,对抗神经激素应激导致的冠状动脉及微血管痉挛,增加冠脉及微血管血流量,减轻心肌缺血症状及微血管损伤,从而发挥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长玲,张 雷.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9;12(16):9978.
2 D′Souza SP,Yellon DM,Martin C,et al.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imits infarct size in rat isolated hearts via KATP channel opening〔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3;284(5):H1592H600.
3 Tsuruda T,Boerrigter G,Huntley BK,et al.Brai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