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血清PPD-IgM抗体或IgM抗体阳性,而全身找不到结核病灶者。潜伏结核感染在儿童结核病中占较大的比例,据国内对小儿结核病4720例的统计分析,结核感染占小儿结核病的44.8%[2]。其症状极不典型,更没有特异性,而且大多数患儿提供不出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是唯一的诊断依据。
在大多数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最初时为宿主防御机制所控制,感染一直保持潜伏状态。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对潜伏结核感染进行治疗可极大地降低发生活动性结核病的可能性,是结核病防治的第二项有效措施。目前儿童结核病之所以重症及肺外结核增多,原因之一是未能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早期诊断中主要问题是结核菌素试验重视不够,虽然它对区分卡介苗接种后反应和自然感染有一定的困难,但还是目前唯一的简单易行的诊断方法。凡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不属于卡介苗接种后反应者,乃结核菌在体内处于潜伏状态属潜伏结核,无论有无发热症状,均按潜伏结核治疗[3]。
我们的病人大多数是因为发热(低热为主)、咳嗽就诊,询问病史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查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表明有结核感染。低热、纳差为自述的3例患儿中有2例是反复查了两次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方诊断为结核感染。患儿经3HR/6H方案治疗后,食欲改善、体重增加、精力充沛,解除了反复呼吸道感染。
在查结核菌素试验和判断结核菌素试验时有一点值得注意:应排除患儿正在或曾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过敏药物(这些药物临床上经常使用)造成的结核菌素试验假阴性。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75.
2 王慕逖.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9-230.
3 江载芳.要重视儿童结核病的防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7):385-386.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