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凡符合上述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及西医疾病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的患者,不包含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者。随机分成两组,单数为理气通降药方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0例,双数为柴胡疏肝散治疗组(简称对照组)30例。
1.2 诊疗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药新药治疗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症:(1)胃脘腹胀满;(2)胃脘疼痛;(3)善太息。次症:(1)嗳气反酸;(2)饮食减少;(3)恶心呕吐;(4)胁肋窜痛;(5)大便不爽;(6)苔薄白;(7)脉弦。以上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纳入。
1.2.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Ⅱ体系标准FD的诊断,应符合以下4个条件:(1)持续性或反复性以上腹部为中心的疼痛不适。(2)经内镜等常规检查排除与症状有关的器质性疾病。(3)症状与排便和(或)粪便性状改变无关。上述症状在近12个月内至少出现12周,但无需连续。
1.3 药物与服法
1.3.1 药物 治疗组:柴胡10 g,香附10 g,枳壳10 g,白芍10 g,陈皮10 g,苏梗15 g,郁金10 g,内金10 g,甘草10 g等。对照组:柴胡10 g,香附10 g,枳壳10 g,白芍10 g,陈皮10 g,川芎10 g,甘草10 g等。
1.3.2 服法 水煎服,每日煎两次取汁450 ml,每日3次,早午晚各服1次,每次150 ml。
1.4 疗程观察 两组患者均服药,分连续4周。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做证候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2)显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好转;(3)有效:症状和体征一部分好转;(4)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主要症状改善率和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1.7 结果
1.7.1 治疗结果 本研究共采集病例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其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7例,其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患者经治疗4周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极显著性,说明两组在疗效上有明显区别。
1.7.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比较采用χ2检验,但两组相比,患者临床症状中胃脘疼痛、善太息、胁肋窜痛症状的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胃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嗳气反酸消失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比较
2 讨论
2.1 病因病机 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范畴,为脾胃病证,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失调,其次是饮食所伤。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肝木喜条达,主疏泄,直接影响着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若情志失调,或因怒导致肝失疏泄,必然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其中情志抑郁,郁郁寡欢,或情绪紧张,常可导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及,可致“木郁土壅”。若恼怒伤肝,疏泄太过,则可致木邪横逆犯胃,从而出现脘腹胀满、呃逆、嗳气等症状。其次是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食谷不化;或恣食生冷,损伤中阳影响脾胃受纳运化,食滞中脘,胃失和降,亦生诸症。由此可见,肝之疏泄与胃之通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重要的病理因素。
2.2 治则治法―理气通降 治疗应以理气通降为法。理气:是指疏肝理气,以恢复肝的疏泄功能。肝气疏泄条达,则胃不受侮而胃气通降。清代名医叶天士强调:“凡醒胃必先制肝”。通降:是指消导通下,降气和胃,胃为六腑之一,其生理特点集中于一个降字,病理特点集中于一个字,因此,胃病的治疗重点就在于一个通字。功能性消化不良无论虚实,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是共同的,所以,降胃是痞满证(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可缺少的治法。可见理气通降法是治疗该病证的基本大法。
2.3 方药分析 笔者拟理气通降汤,设立两组药物:柴胡、香附为君药,枳壳、白芍为臣药,苏梗、陈皮、郁金、内金为佐药,炙甘草(使药)。第一组药以理气(疏肝气)为主方中柴胡性味苦、平、微寒,能和解少阳,善于达邪外出,而且是疏肝解郁的要药,《本草经百种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