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方差不齐采用近似F检验Welch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各组血AOPP水平的变化
NHD组、HP+HD组、HD组、HDF组患者治疗前血AOPP水平均高于CG, 差异有显著性(P <0.01);HP+HD组、HD组、HDF组患者治疗前血AOPP水平均高于NHD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其CG
2.2 各组治疗前后比较
HD组AOPP浓度反而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5);HP+HD组和HDF组AOPP浓度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1),见表1。
2.3 透析及灌流治疗后两组各指标降低的差值的变化
透析前HP+HD组和HDF组AOP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AOPP浓度下降分别为(64.581±22.376)μmol·L-1、(75.529±15.766)μmol·L-1,降幅分别为35.06%、38.82%,差异有显著性(P <0.01);HD治疗2 h后升高(17.394±8.784)μmol·L-1,升幅为11.693%,见表1。
2.4 HP+HD治疗前后AOPP浓度与时间关系
HP治疗后AOPP水平下降,停止HP治疗随时间延长AOPP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1),见表1。
3 讨论
AOPP是Witko Sarsat在1996年首先发现报道的一种尿毒症毒素,是近年研究的热点[2]。我们研究发现NHD组、HP+HD组、HD组、HDF组患者血清AOPP浓度升高,且透析组患者血清AOPP浓度高于NHD组,随肾衰进展AOPP逐渐升高,与文献[3]报道相一致。其原因是慢性肾衰竭早期体内即已出现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衡,氧化应激增强,并与肾衰竭同步进展;而在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透析膜的生物不相容性和内毒素入血导致补体反复被激活,活化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介导炎症因子释放,使之产生更多的活性氧簇和含氯氧化物如次氯酸,人为引发了更为强烈的氧化应激,攻击、氧化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产生具有双酪氨酸的交联结构,导致蛋白氧化损伤,各种蛋白质氧化的终末产物总称为AOPP[4-5]。
氧化损害可以发生于各种蛋白质,故AOPP相对分子质量高低不等,其分为高相对分子质量(HMW,595 200 Iu)和低相对分子质量(LMW,59 520 Iu)两种,前者主要是氧化的白蛋白,后者主要是受损蛋白的集合体。蛋白质一旦被氧化损害即不可逆,其功能将发生变化。AOPP在体内外均可激发单核细胞的呼吸爆发,刺激单核细胞合成,释放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如IL-1、IL-6、TNF-α等,促发细胞炎症效应,并同时激发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导致更强的氧化应激,正反馈增加自身的形成并增强对单核细胞的效应,进而造成慢性肾衰竭的全身微炎症状态,是慢性肾衰竭免疫功能紊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变、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等长期并发症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致病环节[6-7]。
本研究表明,HD对AOPP无效果,与文献[8]报道相一致,而且本资料中透析器膜是聚酰胺高分子合成的,合成膜具有更多的吸附蛋白作用。HDF和HP单次治疗只清除一部分毒素,透析间期再次上升。HD不但不能清除AOPP,经HD治疗后AOPP反而升高,HD患者由于免疫细胞与透析液中污染的内毒素接触而被活化,活性氧的生成进一步增加;同时透析过程中维生素C等水溶性抗氧化物质丢失以及维生素E的活化障碍均可加重氧化应激;另外,AOPP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HD难以清除。
HA130型血液灌流器采用一种新型的中性合成树脂,其吸附能力取决于组成的纵横交错的微孔结构,平均孔径达13~15 nm,含130 g树脂,达1 000~1 500 m2比表面积,从而决定了其巨大吸附容量,通过物理吸附及疏水基团的相互作用而发挥其吸附作用,对中分子物质具有较强的非特异性吸附,其暴露于血液的吸附表面积远远大于血液透析器的表面积,所以可有效清除AOPP,本研究能证实其HD+HP组单次吸附AOPP比HD组有效果,但效果有限,说明HP能吸附一部分高分子物质[8]。有文献报道AOPP的水平并没有随HP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估计虽然每次HP使AOPP水平很快下降,但透析间期AOPP水平的增长抵消了其清除效率[9]。
本研究结果还提示,HDF清除AOPP下降幅度大于HP清除下降幅度,效果更佳,与文献[9-10]报道相一致,HDF能清除大分子。HDF采用高分子聚酰胺膜合成透析膜,具有孔径比HD膜孔径大,因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