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不宜超过800 ml,其后每日引流量在2 000 ml左右,每晚9时用2 ml肝素稀释液封管,次日晨7时再开始引流,引流过程中定期胸腔超声检查胸腔积液量,引流液可随时送病理检查,胸腔积液量<100 ml时可进行胸部CT及支气管镜检查, 25例患者中有15例是通过胸水病理找到癌细胞确诊,10例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引流至24 h排出胸水<100 ml或胸部X线检查见胸水接近完全消失后,向胸腔内注入抗肿瘤药物,注药后嘱患者平卧转换位以使药物均匀与胸膜接触。引流时间2~14 d,平均3.2 d。注射药物为顺铂加白细胞介素-2,每次剂量顺铂40~60 mg,IL-2 20万U,1周后可重复使用。治疗后21例胸水明显减少,其余4例患者胸闷气短症状改善。
1.3.2.4 气胸患者26例:在高流量吸氧及抗感染治疗基础上,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闭式引流,连接闭式引流瓶,鼓励患者咳嗽,25例气胸患者引流2~5 d后复查胸片气体全部吸收,夹闭引流管2~3 d,如再无气体溢出复查胸片正常后拔管;有效率为96%。5例患者发生皮下气肿,4例经高浓度吸氧后治愈, 1例患者因气胸及皮下气肿改善不明显,经行切开闭式引流后治愈。
1.4 结果:96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有效率为90%;26例气胸除1例行切开闭式引流外,其余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均治愈,有效率96%。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消毒橡胶管、引流袋或引流瓶组成的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系统,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可靠、患者容易接受的治疗胸腔积液和气胸的引流方法。
2 讨论
中量以上胸腔积液及气胸的治疗,传统胸穿抽液、抽气需反复进行,人为地增大了穿刺损伤的风险性,且每次抽液、抽气不能多于1 200 ml,如抽液、抽气过快或过多易引起复张性肺水肿。胸腔闭式引流需在肋骨上缘切开1~2 cm的切口,且引流管外径至少1 cm,由于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创伤大,出血相对较多,常需胸外科医师进行操作,造成不便,且引流管材料目前多采用硅胶,患者常在引流后感胸内引流管所在部位局部疼痛难忍,拔除引流管后皮肤插管处愈合慢,不愿接受。将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系统应用于临床,本组96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行胸腔闭式引流,对于结核性胸腔积液和脓胸,进行了充分的引流,并胸腔内冲洗,应用抗生素、尿激酶等,有效地减少了胸膜肥厚的发生,缩短了脓胸的疗程,有效避免了慢性脓胸及其他并发症形成。对于恶性胸腔积液,采用闭式引流,可以随时采集胸腔积液进行胸水病理检查,有助于疾病的及早诊断,而且在诊断明确后可以进行腔内化疗,腔内化疗主要毒性为轻度消化道反应、胸痛及发热,经输液、抑酸及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对于姑息治疗肿瘤患者引流胸腔积液后患者的胸闷气短症状也明显改善。26例气胸(注:选取的26例气胸患者均为自发性气胸)中1例因气胸、皮下气肿改善不明显行切开闭式引流,气胸患者在引流后1~2 d气短症状就明显改善。在临床应用中观察到该引流系统可能出现以下问题:①引流系统阻塞: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中性静脉导管堵塞,可采取每晚应用肝素稀释液2 ml封管,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对于个别确为中心静脉导管阻塞,可用空针筒抽吸,用生理盐水冲管或者直接用导丝疏通,经上述处理后,仍不通者可用尿激酶10 U加生理盐水5 ml冲管。上述方法基本可以解决引流管阻塞的问题,二是引流袋堵塞,每天更换引流袋即可预防。②血胸:在50例结核性胸膜炎引流后期,为了彻底引流防止胸膜肥厚的发生,都给予尿激酶10 U加生理盐水20 ml胸腔内注射,1次/d,其中3例年轻患者引流出血性引流液,采取了停止应用尿激酶、每晚肝素封管改为生理盐水封管,并适当应用止血药物,3例患者血胸均得到治愈。③低血压:96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过程中,有5例患者出现血压低于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经给予补充生理盐水后血压恢复正常。④皮下气肿:在26例气胸治疗过程中,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皮下气肿。在应用扩皮套管扩皮时,不宜将扩皮套管穿入胸腔内,否则易发生皮下气肿。5例患者经高浓度吸氧后,4例吸收,1例行切开闭式引流后治愈[2]。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其优点在于置细导管持续引流,不仅可以迅速解除积液、积气对肺组织及心血管的压迫,而且由于引流速度缓慢不易导致肺水肿,也避免了反复胸穿或切口引流之弊,而且整个引流系统密闭避免了感染的发生。导管导丝头端柔软易曲,创伤轻微,不受心肺功能不全限制,无需切开缝合、拆线,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拔除导管后穿刺部位消毒后辅料包扎2~3 d即可痊愈,且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采用先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