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的肾病患者高凝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美创MC-4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D-二聚体(D-Dimer)。 结果: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D-Dimer、vWF水平高于对照组,AT:A和PC:A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血尿酸增高组的vWF高于对照组(P<0.01),但低于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D-Dimer、vWF、AT:A、PC:A水平与外周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P<0.01),单纯血尿酸增高组D-Dimer、vWF、AT:A、PC:A水平与外周血尿酸水平不相关(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抗凝血、内皮系统出现异常改变,且其水平变化与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肾病;高凝状态;凝血;抗凝血
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脏损害颇为常见,多见于男性,近年来,国内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该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显著,但预后严重[1]。其病理改变中,多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状态异常以及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2]。笔者对89例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内皮等系统的指标进行分析,探讨高尿酸血症肾病高凝状态的发生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自于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间在我院的住院患者,其中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89例,均为男性,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1.3岁,该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为(615±103)μmol/L,根据尿蛋白情况分为尿蛋白阳性组72例,尿蛋白阴性组17例。单纯血尿酸增高组50例,均为男性,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3.7岁,血尿酸水平为(481±40)μmol/L,诊断标准参考文献[2,3],患者均除外严重感染、创伤、肝脏疾病、高甘油三酯血症等疾病。对照组50例,均为男性,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51.6岁,均为我院体检中心的体检合格者。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与单纯血尿酸增高组间年龄(t=1.57),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年龄(t=2.18),单纯血尿酸增高组与对照组间年龄(t=1.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标本的采集均在清晨8:00。
1.2 检测方法 采用德国美创MC-4000型血液凝固仪,以凝固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以免疫增强法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F检验、q检验、t检验、相关性分析(r)。
2 结果
2.1 3 组凝血、抗凝血及vWF水平测定结果比较见表1、2表1 3组凝血试验测定结果(x±s)表1结果显示,单纯血尿酸增高组与对照组比较,PT INR、APTT、FIB、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与对照组和单纯血尿酸增高组比较,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增高(P<0.01),TT缩短(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2 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AT、PC、vWF、D-dimer水平测定结果(x±s)表2结果显示,单纯血尿酸增高组与对照组比较,vWF增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T:A、PC:A、D-dime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与对照组和单纯血尿酸增高组比较,AT:A、PC:A减低(P<0.01),vWF、D-dimer显著增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蛋白尿水平的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AT、PC、vWF、D-dimer水平测定结果比较见表3表3 不同蛋白尿水平的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AT、PC、vWF、D-dimer水平测定结果(x±s)表3结果显示,高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