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奇金淋巴瘤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
1.2 DC和CIK细胞诱导方法
1.2.1 细胞诱导和采集
用IL2(山东泉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0万单位+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诱导5 d。诱导结束后4 d,使用细胞分离单采机采集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如果单个核细胞计数低于0.4×109/L,则用GMCSF 150 μg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1~3 d,然后再进行细胞采集。
1.2.2 细胞采集
使用细胞分离单采机(SPECTRA 6.0,COBE公司,美国)采集病人外周静脉血6~8 L,每120~150 mL血浆约采集(3~6)×109单个核细胞。
1.2.3 抗原制备方法
根据肿瘤类型选择相同病理类型的人肿瘤细胞株制备抗原,细胞株均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科学院细胞资源中心。将肿瘤细胞株培养至(1~2)×108个,收集细胞,生理盐水洗涤。将细胞置于RPMI 1640培养液中反复冻融,离心去残渣,上清液过滤备用。
1.2.4 DC和CIK细胞制备
采集的细胞按照常规方法分离并洗涤单个核细胞,调整细胞的密度至1×1010/L,平均加到16只细胞培养瓶(美国BD公司)中,于37 ℃体积分数0.05的CO2培养箱中孵育2 h,使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分离。取出悬浮细胞置另外细胞培养瓶中备用。在含有大量贴壁细胞的培养瓶中加入含有20 μg/L IL4、50 μg/L GMCSF的DC无血清培养基(德国CellGenix公司),在37 ℃体积分数0.05的CO2培养箱中孵育,6 d后加入DC培养液和相应的肿瘤抗原继续培养2 d,即为成熟DC,部分回输,其余冻存。悬浮细胞的培养瓶中加入适量RPMI 1640培养液、灭活胎牛血清和IL2、 IFNα、CD3单抗(美国R&D公司)细胞因子等,在37 ℃体积分数0.05的CO2条件下培养。第8天细胞部分静脉回输,余细胞继续培养至15 d。
1.2.5 细胞表型检测和细胞计数
培养结束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标志DR和CD83,以CD3为标志来鉴定检测CIK细胞;回输前分别计数DC和CIK细胞。
1.3 治疗方法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后1个月开始回输DC。回输前将DC均分,1份与CIK混合制成250 mL细胞悬液(内含1 500 U/mL 的IL2,体积分数0.01的清蛋白),经静脉回输;1份制成1.5 mL细胞生理盐水悬液,皮下注射到肿瘤邻近的淋巴结区。上述治疗每周进行1次,共3次。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观察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干扰素γ(INFγ)、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12(IL12)含量变化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及PPMS 1.5[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细胞表型检测和细胞计数
DC标志 DR和CD83的表达率分别为75%~84%和76%~85%,CIK CD3的表达率为88%~95%。每个疗程细胞总量:DC为(188.3±79.8)×106个,CIK为(58.8±22.3)×108个。
2.2 病人免疫指标观察
治疗前病人血清INFγ、IL10、IL12含量分别为(42.5±31.5)、(28.5±11.5)、(85.5±60.5)μg/L,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5.0±45.0)、(30.1±18.1)、(89.1±71.1)μg/L,即治疗后血清中INFγ含量明显升高(t=3.679,P<0.05),但IL10和IL12含量无显著改变(P>0.05)。
2.3 疗效及生存时间观察
12例恶性血液病病人中,7例持续完全缓解(CR),中位CR期44(32~56)个月。4例死亡,其中3例复发,1例ALL,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复发后因年龄较大或未找到合适的异基因移植而死亡。1例M4病人复发,经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其子)后病情缓解,目前持续完全缓解24个月。
2.4 DCCIK细胞输注的副作用
12例病人共输注DCCIK细胞36次,有2例病人在输注DCCIK细胞后24 h内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39.5 ℃)、畏寒,应用消炎痛栓肛纳后2 h内体温恢复正常,无明显感染征象,无明显骨骼、关节疼痛,无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