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型诊断标准解读

及周期性呕吐综合征。慢性特发性恶心:发作频繁,不常伴呕吐;功能性呕吐:呕吐平均每周发作1次或1次以上;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同样的呕吐反复急性发作,但每次发作,持续不超过1周,患者常有偏头痛家族史或病史。恶心与呕吐症病理生理机制:恶心是一种主观感觉,想将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的感觉,恶心常是呕吐前驱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由口吐出,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是因呕吐中枢对外来或内生各种刺激高敏所致,患者胃电节律异常及抑郁亦有关。

  2.4 反刍综合征

  患者持续或反复将刚进食、咽下不久的食物反流口中,然后吐出或重新咀嚼吞咽,反食前无干呕。患者不存在食管运动障碍,亦无胃食管反流病,食管24h动态pH检测正常,其病理生理机制,存在近端胃容受性受损,胃对扩张异常高敏,随胃内压力升高,LES张力明显下降,胃内压上升亦可使腹内压反射性增高,这样反刍更容易发生。

  3 功能性肠病

  罗马Ⅲ型诊断标准仍保留了罗马Ⅱ型诊断标准的分类,共5种: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

  3.1 肠易激综合征

  将原来罗马Ⅱ型诊断标准中对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修改为改善,因为确有部分患者排便后腹痛或腹部不适并未完全缓解,罗马Ⅱ型诊断标准中肠易激综合征,分为2个亚型即以腹泻为主型和以便秘为主型。但对腹泻、便秘大便形状缺乏量化,不易确切掌握,而罗马Ⅲ型诊断标准分为4亚型,便秘型:超过25%块状/质地坚硬的粪便,少于25%糊状/水样便。腹泻型:超过25%的糊状/水样便,少于25%块状/质地坚硬的便。混合型:块状/质地坚硬的粪便及糊状/水样便均超过25%,未分型:粪便的性状,皆不符上述诊断标准。以粪便性状分型,较以排便频率分型更为科学、实用。因为有时患者排便频繁,但粪便固态,而排便费力可能排软便或水样便更容易混淆。其病理生理机制存在结肠动力紊乱,小肠动力紊乱,腹泻型消化间期移行复合运动(MMC)循环间期缩短,而便秘型MMC周期延长,内脏感觉过敏,炎症影响,急性肠道感染痊愈后有的可成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之一。肠黏膜中的肥大细胞增多,可能是神经—免疫轴和脑—肠轴联系之间的桥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道激素变化如5-羟色胺(5-HT)、胆囊收缩素(CCK)、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异常,肠道菌群改变及心理—社会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症状变化皆起到重要作用。

  3.2 功能性腹胀

  患者反复出现腹胀感或可见腹部膨胀,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部分患者无法明确胀气部位,可用肉眼观察或腹部体检感触到,其病理生理机制,腹胀是由肠道内气体积聚所致,这与患者肠道转运时间延长有关,同时亦存在患者感觉过敏,与焦虑抑郁有关。

  3.3 功能性便秘

  无腹痛,不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必须符合以下两点或两点以上,至少25%排便感觉费力,至少25%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至少25%排便有不净感,至少25%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阻塞感,至少25%排便需以手法帮助。其病理生理机制,有胃排空延迟,小肠及结肠转运时间延长,或肛门、直肠协调功能失常,存在出口梗阻综合征,也有胃肠动力正常,由于患者心理不良应激、焦虑引起功能性便秘。

  3.4 功能性腹泻

  患者至少75%的排便为不伴腹痛的松软(糊状)或水样便,其病理生理机制,胃排空时间及结肠转运时间较常人为短,而小肠转运时间却无明显变化,部分患者有情绪紧张、焦虑可使小肠及结肠转运时间缩短。

  3.5 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

  患者有肠道症状,不是由器质性疾病所致,且不符合上述诸病的诊断标准。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展望
    各类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功能康复
    功能独立测量的临床运用分析
    布洛芬对创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左旋咪唑对氯胺酮麻醉家兔红细胞免疫功
    伴发干燥综合征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胰腺功能变化的临床
    应用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预测妊
    海洛因依赖者记忆功能的对照研究
    失语症听觉理解功能对复述的影响
    影响强迫症社会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
    白芷细胞外21kD钙调素结合蛋白的生理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