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及死亡人数明显增加,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省DM患病率增加,以及人们对DM的认识加深。
60-70年代DM主要死因为急性并发症和感染,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胰岛素及抗生素合理、广泛应用,DM慢性并发症所致的心脑肾等血管疾病已成为主要死因。Joslin Clinic统计的4290例DM死因中,血管并发症占75.6 %(肾病7.0%,缺血性心脏病54.5%,脑血管病变11.1%,其他3%)。日本学者Sakamoto对9734例DM死因的回顾性分析示血管并发症占41.5 %(肾病12.8%,缺血性心脏病12.3%,脑血管病变16.4%),肿瘤占25.3%,高血糖引起的昏迷只占4.1%。国内杨华章等报道248例DM主要死因中心脑肾血管并发症占56.8%,其次为肿瘤和感染。本组资料死因前三位为:DM血管病变42.5%(心脑血管病28.3%,肾病14.2%),肿瘤20.1%,感染11.4%,而DM急性并发症仅占6.7%,与日本及国内一些报道相似。
DN平均病程(14.5±9.1)年,较心脑血管病长(P<0.05),特别是脑血管病变组为(6.6±6.2)年,分析有以下因素:①DM大血管病变在DM前期甚至更早就已经出现。②DM病人中发生大血管病变者往往年龄较小(较早发病)、发展过程较快、病情较重、病死率高。
DN平均入院血糖(7.8±3.8)mmol/L,较心脑血管病低(P<0.05),分析原因:①可能与DN晚期导致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物代谢和排泄障碍有关。因此,DN晚期的患者如果不减少用药量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在临床甚至可以看到:有些DN晚期的患者在未使用降糖药的情况下经常会发生自发性的低血糖。本组资料因DN死亡的36例中有5例发生严重而顽固低血糖,最低为1.5mmol/L;②DN一般在内分泌(或糖尿病)专科就诊,而DM的心脑血管病多在非内分泌(非糖尿病)专科就诊,内分泌(或糖尿病)专科的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于非专科。DM死亡病例中以老年患者为主,60岁以上190例,占74.8%,其中死于慢性并发症91例,占47.9%,明显高于60岁以下年龄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①传染病和婴儿死亡率的显著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DM等发病率逐渐升高;②T2DM占DM人群90%以上,其发生随年龄增长,美国65-74岁人群患病率达17%,目前我国T2DM高发年龄在50岁以上,60岁以上患病率达10%;③T2DM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多伴有肥胖、血脂异常及高血压,易并发心脏、血管、肾脏等病变。
肝硬化死因构成比在60岁以下组中高于60岁以上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16例中11例为肝硬化并DM。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其发病年龄青壮年居多,且肝硬化发病高峰在35-48岁,因而不难理解了。
DM病程越长并不意味着死亡率越高。本组资料中主要集中在病程10年以内,共计157例,占死亡总数的61.8%,10年的病程是否为DM患者死亡的一个分界点?是否在10年内,由于高血糖的影响导致机体各脏器功能的明显损害而加速死亡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DN死因构成比随病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在不同病程段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其原因是由于DN患病率与病程关系密切。本组病程20年以上死亡31例,其中DN13例,占此病程段死因41.9%。而肿瘤死因构成比随病程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在不同病程段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此组病例发现病程10年以内45例,占肿瘤死因51例的88.2%,仅6例是在DM病史10年以上合并肿瘤,再结合肿瘤自身的自然病程,我们认为随病程的延长,肿瘤死因构成比自然呈下降趋势。
在合并慢性并发症死亡的108例中,合并高血压者72例,占66.7%。国外多个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己证实,高血压是DM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DM的治疗,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早期控制血压对防治DM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DM、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的聚集与心血管疾病死亡有显著的关联。曾平等报道除了年龄和遗传等不可干预的因素外,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C(低HDLC ),均是DM死亡的危险因素。有一个危险因素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2.5%,有4个或更多危险因素者患病率为14.9%。本组资料由于病例的特殊性,一些危险因素如:BMI,血脂等数据资料不全,故仅对血压和吸烟进行分析。心血管病死因构成比随危险因素增加而增加,即存在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时占23.0%,2个时占52.4%。因此,通过运动、饮食结构的调整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